Clin Cancer Res:给抗癌药装上“增效器”?个性化疗法为乳腺癌治疗精准补位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5-10-20 14:05
来自德国Margarete Fischer-Bosch临床药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在他莫昔芬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低剂量(Z)-内昔芬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WHO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有超过230万新发病例。在我国,乳腺癌每年发病数约42万,且呈年轻化趋势。对于激素受体阳性(HR+)的乳腺癌(约占所有病例的70%)而言,他莫昔芬是基石般的药物,这款已应用数十年的内分泌治疗药物能通过阻断雌激素与结合从而有效抑制生长。
然而,约三分之一患者体内存在一个 代谢短板 ,由于编码CYP2D6酶的基因存在变异,其无法有效将他莫昔芬转化为活性成分 (Z)-内昔芬,这就会导致药物浓度不足,疗效大打折扣且疾病复发风险也随之升高。
日前,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题为 Supplementation of Tamoxifen with low-dose Endoxifen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impaired tamoxifen metabolism (TAMENDOX):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hase 1/2 trial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Margarete Fischer-Bosch临床药理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系统评估了在他莫昔芬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低剂量(Z)-内昔芬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文章中,研究人员纳入235名早期HR+乳腺癌患者,根据CYP2D6基因型或基线(Z)-内昔芬血药浓度,将患者精细分层:1)CYP2D6弱代谢型(PM)或基线浓度 15 nM;2)中间代谢型(IM)或基线浓度15-25 nM;3)正常代谢型(NM)作为对照。干预组分别接受3 mg/天或1.5 mg/天的(Z)-内昔芬补充治疗,对照组仅使用他莫昔芬联合安慰剂。
疗效方面:1)在3 mg补充组中,92.3%的CYP2D6弱代谢患者和所有基线浓度 15 nM的患者,血药浓度成功突破32 nM的有效阈值;2)在1.5 mg补充组中,88%的中间代谢者和95%的基线15-25 nM患者实现浓度达标;3)两组干预组的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01)。
安全性方面:令人振奋的是,补充(Z)-内昔芬并未增加毒副反应:2)(Z)-内昔芬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6/80);2)安慰剂组为5.2%(8/155);3)两组差异无学意义。研究者指出,这项被命名为 TAMENDOX 的创新方案,实现了三大突破:1)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给药,通过基因分型与血药浓度监测双轨并行,为不同代谢能力的患者 量身定制 补充剂量;2)破解年轻患者治疗困局,对于无法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前患者,TAMENDOX提供了强化内分泌治疗的新选择;3)安全性与便利性兼具,口服补充即可实现血药浓度达标,无需改变原有治疗方案且患者依从性高。
目前,研究人员正积极推进TAMENDOX的药品注册申请,一旦获批,这将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通过 查漏补缺 式的补充就能让经典药物在更多患者身上发挥理想疗效。这就像为每位患者配了一把专属钥匙,基因检测会告诉我们哪把锁出了问题,而(Z)-内昔芬补充就是那把定制钥匙。
在他莫昔芬问世半个世纪后,科学家通过深入理解其代谢机制让这款经典药物焕发新生,这项研究不仅为存在代谢障碍的乳腺癌患者带来希望,更展示了精准医疗的核心理念,即没有无效的药物,只有不匹配的患者。未来,随着基因检测的普及和个体化给药的深入,我们期待更多 老药 通过 新用 为癌症患者开启一扇扇希望之门。(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Thomas E. M rdter,Werner Schroth,Matthew P. Goetz, et al. Supplementation of Tamoxifen with low-dose Endoxifen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impaired tamoxifen metabolism (TAMENDOX):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hase 1/2 trial.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doi:10.1158/1078-0432.ccr-25-210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Clin Cancer Res:给抗癌药装上“增效器”?个性化疗法为乳腺癌治疗精准补位 (2025-10-20)
- 双向闭环柔性神经接口治疗血管失功研究取得进展 (2025-10-20)
- 腰痛不是劳损!Aging 揭秘:Runx1基因是椎间盘衰老“主控开关”,细胞转错行+早衰锁死退变 (2025-10-20)
- ESMO创纪录!中国药企策略跃迁:从大单品到“爆品链” (2025-10-19)
- 登上Cell封面:中国科学院将CRISPR基因编辑与AI机器人结合,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 (2025-10-19)
- Nature子刊:启动子编辑,实现对转基因表达的精准调控 (2025-10-19)
- Nature Biotechnology:合成生物学新里程碑——DIAL框架下的启动子编辑新策略,实现基因表达的“无级变速” (2025-10-19)
- Science:我们与线粒体的古老契约——细胞如何清理“坏基因”? (2025-10-19)
- Nature:解剖代谢“双城”——AI深度学习揭示肝肠内部的功能新图景 (2025-10-18)
- JEM:黄波/张晓辉团队破解JAK2V617F突变引发血小板抑或红细胞增多的分子机制 (2025-10-1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