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或将走进市场 转基因中药成焦点

或将走进市场 转基因中药成焦点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医研部主任曹东义在网上发表一篇题为《请“转基因中药”亮明身份》的文章,对转基因中药是否安全有效表示关切,引发网上关于转基因中药的讨论。近年来,随着转基因食品日渐被大众熟知,转基因技术中药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专家称转基因中药无害有效

  由于较早应用转基因技术的转基因食品在一些国家仍然得不到准入,学界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和自然环境会造成伤害没有达成共识,再加上公众对“转基因”这一概念不甚了解,关于转基因中药对人体是否安全、药效是否受到影响的争论便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很多人担心转了基因之后的中药毒性发生改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人认为转基因中药会打乱中药的性味,影响中药疗效;也有人指出转基因药物和转基因食品异曲同工,都面临着生态安全的难题。那么,转基因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这两大重要指标能否经得起推敲呢?

  我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黄璐琦指出,首先,转基因转进去的是DNA片段,外源基因和内源基因一样,均无直接毒性。中药自身的基因组非常庞大复杂,相对庞大的内源基因来说,转基因中药中外源基因的含量可以说微乎其微,因此,就像WHO与美国FDA认为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本身不会对人体产生直接毒害作用一样,中药的毒性并不会因为转基因发生不稳定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45个国家对60余种转基因植物进行了超过25000例田间生物安全试验和生产试验,对转基因食物安全性评价已进行了5000多次,发生不良反应几率与传统食物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且,转基因中药与转基因食品并不完全相同的是,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并不会有人把中药当饭吃,只有生病了才会对症服用,不管从药理上还是毒理上,不会存在一个毒性长期蓄积的过程,吃转基因中药的风险相对转基因食品还是要低得多。 

  转基因中药是否会造成生态破坏,这种可能性同样低于转基因食品。中药的种植面积要远远小于粮食作物,即便将来转基因技术成熟,也未必会给所有中药都转基因。而且中药讲究一个道地性,药材对水土、气候、日照有严格要求,中药材的覆盖地域有限,出现“超级杂草”等生态危害的几率也较转基因食品小了不少。

  相对转基因食品来说,转基因中药另一个不能忽视的是它的有效性。即便它再安全无害,如果药效大打折扣,也就丧失了研究它的意义。中药作为一个复杂的化合物集合体,即便是不同的加工炮制都会对药效有影响,动这样一个牵动基因的“大手术”会影响它的性味归经吗?

  黄璐琦认为:“研究转基因中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药有效成分最大获取,从而利用有效成分制药,发展工业化生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医药在世界上的认可度。”从技术层面来看,基因工程发展至今已经比较成熟,在转基因过程中完全可以做到不破坏和影响控制中药有效成分的基因。可以说,转基因中药符合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出生产“安全、高效、质量稳定、可控”绿色中药材的要求。

  发展任重道远

  国内乃至全世界对中医药认可程度的不断提升,中药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的中药药材资源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而通过大面积人工栽培,虽成功将中药野生变家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药材需求的燃眉之急,久而久之,药物植株抗病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却逐渐浮出水面,一些道地药材老产区病虫害一年比一年严重。

  保护好中药材资源,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再生和修复措施,并保持药材自身药效和性能,已成为保障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发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转基因中药的出现,可以说为解决以上问题逐渐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魏建和介绍:“对转基因中药材的研究刚起步,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进入应用阶段,距离真正走向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路。”

  国内对转基因中药进行研究的研究机构并不多,且普遍停留在实验室初期。黄璐琦带领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鉴定与分子生药学实验室,自1997年从事的“转TMV和CMV外壳蛋白基因抗病毒地黄”研究至今,获得了比较深厚的研究基础,处于这一领域的领跑地位。

  以地黄作为切入点研究中药转基因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地黄是高度杂交合体,用种子繁殖不能保持稳定的产量和质量,生产上主要采用块根无性繁殖。与其他采用无性繁殖的农作物一样,品种退化问题是一直困扰产区多年的老问题。

  地黄的退化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在地黄上普遍发现两种典型的病毒病症状,目前河南和山东地黄主产区的病毒病原主要有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两种,其中有些部分呈二者复合感染。由于病毒的系统侵染,使病毒遍布地黄整个植株,在进行无性繁殖的前提下,病毒在中药地黄体内世代相传,越积累越严重。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获得了两个转入TMV和CMV外壳蛋白基因的地黄株系,对这两种病毒显示出良好的抗病毒性,为进行地黄抗病毒转基因育种打下基础。

  转基因地黄确能有效减少农药、肥料等的使用,对于改善地黄的生长环境、减少土壤的污染等将起到积极作用,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转基因中药意义主要有二:

  首先,通过转基因提高中药植株的抗病毒、抗虫害、抗除草剂性能。在中药推广GAP规模化种植的大形势下,中药材的大面积种植出现病虫害的几率将大幅提升,目前已开展的研究主要围绕这一方向展开,针对广藿香、枸杞、巴戟天、枳壳、黄芪等中药材进行了转基因研究。此外,培育中药转基因新品种还可以实现药材的耐寒、耐热、耐旱和缩短生长期等诸多优势。

  其次,通过改良中药品种,提高有效药用成分的含量,减少有害成分的含量。虽然中药大多是复方,成份复杂,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中药材中有效成分认识得也会越来越充分,完全可以通过转基因达到提高有效成分的目的。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鉴定与分子生药学实验室的“SmHMGR2基因转化丹参毛状根丹参酮类含量增加”实验项目,就是通过提高基因HMGR2的含量,有效提高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使四个丹参酮产量总共增加了1.76到2.58倍。同理,一些中药材的有毒成分也可通过转基因减少。

  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对转基因中药的评价还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对待转基因中药应谨慎,需要加强监管,建议将来在其流入市场时标明“转基因中药”提示字样,以便中医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