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制剂出口要加分 打造产业供应链必不可少

制剂出口要加分 打造产业供应链必不可少

  构建“研发-API原料药-制剂(自有品牌)-国际市场营销”的供应链,将成为未来我国医药产业实施“走出去”的方向。“中国的医药产业要向高质、清洁的方向发展。”在上月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组织的医药企业“走出去”战略研讨会上,海正药业总裁助理朱康勤对我国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出了如此定位,“应打造以特色原料药规模化、低成本、多系列领域、多产品梯度组合的产品开发和制造的产业及产品群组,构建“研发-API原料药-制剂(自有品牌)-国际市场营销”的内部供应链。”

   
  现阶段,我国已有一批医药企业逐渐开始在全球市场布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通过资本运作进行海外投融资,或在海外建厂生产,或把分销网络拓展到海外。然而,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医药企业的“走出去”之路才刚刚起步,大多数企业仍为“如何走出去”所困惑,如何面对欧美医药市场的高技术壁垒、高市场风险以及严格而陌生的法律规范,如何在海外市场树立品牌,如何开展海外营销等问题仍需要探索。


  据医保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剂出口总额达到了397.33亿美元,其中中药类产品为19.44亿美元,西药类产品为239.30亿美元,医疗器械类产品为138.59亿美元。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21个企业的20多个产品通过FDA、欧盟、日本等认证,但多以单品种注册为主,难显规模经济效益。而我国制剂出口多缺乏API支撑,或API没有优势,出口制剂难以赚钱。同时,出口制剂没有挑战专利,无法获得180天的优先期。多数药企走出去只是采取委托加工、贴牌生产的方式,以自有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例子仍寥寥无几,品牌缺失成为普遍现象。

   
  此外,虽然我国有产品通过主流市场的注册,但注册的产品却难以进入国外保险机构的采购范围,无法打开欧美主流市场。事实上,出口产品所带来的国际市场收益并不大,因此,大多企业开始怀疑靠高额注册费用来打开的国际市场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企业高额成本导致大量亏损,使得制剂的海外注册成为了一种概念炒作。”海正药业战略与管理委员会主任朱康勤分析。

   
  2000年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医药企业已经有了10年多的国际化经验,但目前真正“走出去”的企业还是凤毛麟角,并未形成跨国趋势,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效益,中国的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都任重道远,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孟冬平如是表示。对于走出去的企业来说,现阶段最缺乏的是国际化运作的实战经验,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综合部主任许铭分析,目前企业大多面临着六大短板:一是达标企业难有能力接单;二是对市场回报过度期待;三是未能有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四是营销网络难以打开;五是法律准备不足;六是尚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产品。

   
  现阶段,我国出口的产品由出口低端产品向出口仿制药和有一定附加值的产品过渡,市场进入方式由以出口为主向以契约式进入为主转变,因此,在工艺革新能力和研发生产成本方面都有明显优势的印度,不仅是我国医药企业的竞争对手更是学习对象。


  而目前,我国企业应积极利用国际产业链调整、产业分工重组的机遇,通过各种方式的国际合作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克服产业壁垒,进人新市场,获得新技术,孟冬平表示。同时,朱康勤也建议,现阶段中国药企最需要做的是培育能真正进入欧洲等规范市场的产品,建立自己的产品组合,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寻找小空间中的大市场,创造能达成双赢的买卖机会。

   
  事实上,从去年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如在2008年,与越南合资设立VCP公司的国药集团中国医药外贸公司,2010年继续扩大在越投资,其大输液项目及疫苗项目获得投资许可证。作为在海外营销做得比较成功的中药企业天士力,去年7月其复方丹参滴丸正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通过现代中药国际化产学研联盟等渠道向进口国输出我国的中药审评标准,利用教育为先,“直销+体验营销”的方式打开国际市场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