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抗生素研发或激活 耐药菌的出现是关键

抗生素研发或激活 耐药菌的出现是关键

  自2005年国际巨头相继退出青霉素生产以来,国际产业链将制药加工向印度和中国转移。目前,中国已成为青霉素G原料、6-APA中间体和7-ACA中间体的最大生产国,约占全球产量的80%。前些时亦传出多家抗生素主流企业纷纷扩大抗生素产能的消息。“从我国疾病谱构成看,感染性疾病依然是大头,抗生素仍有市场潜力可挖。”


  在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负责人肖永红教授看来,扩产是制药企业发展的趋势,但从长远发展考虑,更期望企业能关注临床实际需要。“国内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情况相当严峻。”一位专注于药理学多年的研究者发出警告,“假如不从多方位建立抗生素使用监管体系,或者制药行业不投入资金研发有针对性的新型药物,新的‘超级细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陆续出现,而现有的抗生素对它们都将失去效力。”


  这位研究者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肖永红也曾多次发出呼吁,提出卫生部门应出台导向性措施。自从他在2006年承担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大政策性研究课题“抗生素滥用的公共安全问题研究”,对北京、湖北、四川、山东、宁夏5省市区进行调查后,就致力于促进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工作。“当时的调查结果比想象中要严重,尤其是农业、畜牧业中的大范围使用,让抗生素通过多种途径在人体内蓄积。”肖永红回忆说。

   
  在今年的世界卫生日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也发表讲话,呼吁全球关注抗菌素耐药性问题,并遏制这一问题的蔓延。她强调,如不采取紧急的纠正和预防行动,世界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许多常见感染将不再有药可医,死亡将再次有增无减。

   
  耐药菌的传播也将伴随全球人口的高度流动而加速扩散。抗生素滥用的现实造成了耐药性的增加,这就迫使抗生素的使用量需要不断增加,而且需要抗生素不断升级。从全世界的发展情况看,抗生素研发在上世纪70年代即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抗生素目前所有19个类别中,14类是1935年到1986年引入市场的,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3大类最重要的抗生素都是这个时期引入的。

  
  鉴于抗生素自身及研发的特性,不少研究人士建议把抗生素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来管理,由政府主导研发,但目前这一意见尚未被采纳。不过,各国亦想方设法提高企业对抗生素的研发热情。如我国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就包括了针对耐药性病原菌感染的新药创制,通过立项支持、资助研究经费的形式,支持企业加大对抗生素的研发。

  
  目前,临床的抗生素需求属于刚性需求,致病菌耐药性的增加迫使相关生产企业产品更新换代,行业龙头企业仍将受益。从国家安全战略考虑,应当强调国产抗生素的生产、供应,因此选择正确的研发方向,理性研发,成为抗生素生产企业亟需考虑的问题。

    
  有研究认为,抗生素的抑菌活性及耐药性产生,与其构效(结构-药效)关系十分密切。同为“新药”的抗生素,已有结构类别的衍生物相对于全新结构类别的抗生素,在临床上更容易出现耐药菌,甚至交叉耐药菌。新型结构类别的抗生素或可减慢耐药菌的生成。然而,近40年新型结构类别的抗生素,也只有利奈唑烷代表的利奈烷酮类和达托霉素代表的环脂肽类抗生素。其他抗生素的类似物和抗菌机制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被发现。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