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廉价药生产“要死不活” “救命药”缺货未缓解

廉价药生产“要死不活” “救命药”缺货未缓解

  从医改宏观视野入手,形成药品的合理定价机制,切断医院与药品之间的利益链条,廉价药的生产才不至于总是“要死不活”。“救命药”鱼精蛋白注射液缺货的紧急状况,正有望得到缓解。据悉,在各方关注下,国家药监局日前正积极协调相关企业,展开应急生产。

   
  一支10元左右的鱼精蛋白,是心外科手术中必须用到的药物,而且目前没有替代药,被称为“救命药”。如此“不可替代”,按说应是制药企业的宠儿,为何现在的短缺却不是因为市场需求量的急增,反而是由于药厂主动停产?

   
  让人揪心的是,这种紧缺的原因和状况,在廉价药身上已是频频上演。1元1支的氯霉素滴眼液、几块钱一盒的氟哌酸、8元100片的牙周灵片等,几乎都在国内销声匿迹了。据一项对国内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调查,医院廉价药缺口高达342种,其中130种药在10元以下,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

   
  靠着政府的应急,“救命药”的“命”眼下总算让人松了口气。然而,“病灶”不除,“强心针”只能起一时之效。为什么患者欢迎的药却难以获得生产企业的青睐?其深层原因需要深思。

   
  经典廉价药的短缺,首先暴露出我国药价管理的不完善。我国药品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药物指导价是“药物最高限价”,称之为“药物的天花板价”,政府希望借此降低看病费用、缓解“看病贵”。但“天花板价”是把双刃剑,抑制了药价虚高的同时也对廉价药有杀伤力。

   
  鱼精蛋白是一种用了几十年的廉价老药。企业的“停产”也是一种市场本能,药品成本价一旦高于市场定价,廉价经典药的消失便不难理解。也因此,救活廉价药,不能只靠应急生产的“强心针”,而要对“症”下药。只有实行药品动态定价,建立严格的成本监测体系,通过专家评估、行业评审等制度确定药品成本价,增强定价过程的公开化、民主化,才能既防范制药企业虚报成本,又保障廉价药物的合理成本,形成药品的合理定价机制

   
  防止药品“降价死”,同样需要政府运用调控手段,保障药品不会因低价竞争而“招标死”。北京在药品招标采购过程中就规定,低价短缺药无需竞价。那些一元钱以下的针剂、一毛钱以下的胶囊等低价药品,企业直接挂网报价,形成低价药、短缺药成交品种目录,这样的做法收效不错,许多低价药品得以在市场重现。

   
  廉价药的短缺,某种程度上也是医改诸多问题的缩影。如果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不变,高价药自然比廉价药受欢迎--道理很简单,只有开高价药,医生的回扣才会越大,医院的利润才会越多。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