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出来的中药材渠道革命(2) |
![]() |
革渠道弊端的命
渠道革命要革谁的命?就是要革掉渠道弊端的命。中药材市场渠道弊端不是一般的多,而是“相当多”。有人曾经总结出“多、小、乱、薄、窄、短”等弊端。“多”是指生产企业多、产品多、销售链多、推广方法多、从业人数多和市场销售额总量多。小”是指渠道商规模小、品类小、区域小、团队小、单位销售额小等,甚至于小到不能用组织、团队来形容了。“乱”是指产品乱、价格乱、营销模式乱、销售链乱、
广告诉求乱、区域货物流向乱、营销队伍乱、结算秩序乱等。“薄”是指渠道代理商利润薄、企业底子薄、营销专业技术力量薄、人才队伍储备薄、所控市场网络薄、地政关系薄等。“窄”是指招商通路窄、动销平台窄、推广空间窄、信息传递途径窄、研发途径窄、人才成长线窄。“短”是指产品周期性短,农民无法根据价格信息进行种植,种植药材就像是碰运气,遇到高价年份,农民自然可以多收一点,一旦遇到低价年份,药材销路受阻,就只能当做“药柴”烧掉了。还有营销网络深度短、品牌传播短、后续产品链短、固定客户忠诚时间短、代理伙伴代理时间短、广告持续效应短和客户服务效应短等。也就是说中药材商普遍存在共同的病根:缺少健康的营销渠道,缺少完善的游戏规则,缺少功能齐全的营销平台。
但正如有识之士指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还要继续,渠道的建设还要继续,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药材也面临着全球化,内外竞争的残酷性将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而渠道弊端恰恰已成为国内中药材商成功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因此,不得不说,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你准备好了没有,渠道革命来势汹汹,清除弊病已迫在眉睫。
打通“任督二脉”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革掉渠道弊端的命呢?首先当然是要把好脉,然后再对症下药。把好脉,上述我们已经基本做足了功夫,现在关键就是对症下药了。下什么药?下药之前还得要弄清楚药的成分和成效。对于中药材市场渠道而言,“想买”和“买得到”应该是要大力打通的“任督二脉”。
解决“想买”的问题,必须要解决“信”的问题。比如中药材经销商如何才能相信中药材生产商的宣传是真的、药材是道地的、价格是合理的?这就要看经销商“信”谁了。谁最清楚谁信什么?有调查研究发现,地方媒体和专业媒体是最专业的,他们在生产道地药材的地区的调研也是最翔实的。所以制定解决经销商等人“信”的战术和方略,不能叫合适的媒体做旁观者,一定要采取联盟共策的办法制定有效的传播及推广策略。其实,解决经销商等渠道中人“想买”的过程,就是解决产品市场传播的过程。目前中药材及其衍生市场的品种太多、生产量太大、经营的“手”也太稠了,这些元素远远的大于市场实际需求量,以致连经销商的潜在需求,都有很多人利用不同手段在深挖。
至于解决“买得到”的问题,其实就是解决好通路的问题。这也是渠道革命的 核心内容。通路畅不畅通,重要的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是要熟悉市场行情,包括各销售环节中的人事物的研究,并有意识地形成数据库,即使是单一药农或合作社,如果真想发展中药材生产或销售,特别是大规模发展的地区应经常派专人到中药材市场去考察,多跟药商们沟通了解需求,还要时常浏览互联网上供求等相关信息,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因为一般中药材市场上的购销情况,基本上能反映全国的中药材市场行情。
需要提醒的是,中药材市场的变化除周期性的年波动外,在一年内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周期性季节变化。即某种中药材产新时往往是货源最为丰富,同时价格也最低,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逐渐提高,直至产新前达到最高峰,这与同样进入市场流通的粮油等农产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对一些耐贮的药材如丹参、元胡等,如收获后当年价廉,可囤积起来,待价昂时再出售。由此亦可见信息收集研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产业链,好产品”
要想大有作为,做大做强,还得要不仅质量过硬,管理规范,而且还要逐步形成品牌效应,形成鲜明的卖点,以此在市场狭小的缝隙中孵化种子、培育其成长。前者,比如在中药材产区建设种植基地,统一供应种子、化肥、农药,按照统一的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所产中药材经过严格验收,在具有现代技术设备的园区进行初加工。从中药材种植源头到产品销售终端,严格按照GAP、GMP、GSP等行业标准,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从而有效地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安全。这是开拓国内外市场,发展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基本前提。
后者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加以说明:某个地区或企业即使生产的两种商品都具有优势,但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也应该选择生产效率更高的那种商品去交换其它商品,这样的资源配置才是最佳的,也能实现福利的最优。传统的中药材生产经营,每户种几分地的中药材,由小商贩收购,到药材市场贩卖,无法实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无法有效地检测质量,产加销分割,很难创出品牌,很难开拓市场,更难进入国际市场。
于是,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制应运而生。这种经营体制,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在中药材产区建立标准化的原料基地,由龙头企业收购进行初加工,供给中药厂制成药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经营体制,就像中粮在央视打的广告那样。“产业链,好产品”:既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加工,又有利于减少经营环节,提高生产经营效益,是对传统中药材生产经营体制的重大改革和突破。
左手渠道右手创新
或者可以在各产业链的链条上采取分段式“抱团取暖”的双赢方式,比如由大药农或加工商等牵头组成药农合作社,或更大规模的地方协会,获得政府政策扶助,主导建立道地药材品牌;由大型经销商牵头组成专业经销市场,主打地区品牌,吸引外来药商增大入货量。比如,可以借鉴淄博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的做法,搞专门销售中药材合作社产品的超市公司,采取B2B或B2C的模式,直接面向经销商、中药材加工企业或终端消费者等。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拓展销售渠道,解决卖药材难问题;二是连接市场的神经末梢,及时了解药市行情和药商真正需求;三是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可以面向全国进行扩张,用有限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解决“想买”还是“买得到”问题,都离不开“创新”两字。“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得渠道者得天下”,左手渠道、右手创新,了解药材市场行情,开辟和创新药材销售和转化渠道,才是中药材企业市场竞争的制胜之道。易言之,走现代中药材之路、走品牌之路的,敢于在灵魂深处暴发渠道革命的中药材企业,才会在未来的国内外市场中最终胜出。
在此,为大家强力推荐2011年10月8-10日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中药博览会。中国中药博览会是目前中药材行业唯一的大型专业展会,相比一些药交会而言,更为专业与有效。参展企业覆盖到了全产业链,1017种道地药材区域品牌将在博览会上竞相展示,参展企业的信息也将更为精准地推广传递给业内人士。而且,展会期间还将举办首届全国中药经销商大会,可以更有利于中药企业与经销商面对面沟通了解,为招商加盟扫清障碍。除此之外组委会还特地成立了药博会海外拓展团队,并与港澳台和东南亚的多个商会及贸易组织合作,为中药企业面向海外招商加盟提供一个绝佳的渠道。
另据了解,亚太传媒十多年来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展经验,其所办的大部分展会中,参展商的回头率高达70%以上。一位曾多次参加亚太传媒主办的展会的企业家告诉笔者,从他多年的成功合作经验来看,中国中药博览会必定会成为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优秀展会平台。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展会预告 肖特玻管与您相约API China 2025 (2025-05-16)
- Nature:我国学者揭示恐龙向始祖鸟进化的关键证据 (2025-05-16)
- 南京邦德中医医院:专业呵护女性健康 (2025-05-16)
- Nature:科学家破解NRAS突变黑色素瘤的密码——新靶点SHOC2 (2025-05-15)
- 《自然·医学》:填补空白!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偏头痛治疗药物ubrogepant可以改善偏头痛发作前的疲劳、颈部疼痛等前驱症状 (2025-05-15)
- 京剧登上Cancer Cell封面:来自中山大学马骏院士团队 (2025-05-15)
- 中国智造引领再生医美新发展 aphranel优法兰魔法CC针全球首发 (2025-05-15)
- 亿达科创“AI智服”赋能药企认知价值可持续增长 (2025-05-15)
- 双向免疫调节剂-京生·脾氨肽口服溶液:打破过敏性鼻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恶性循环,守护儿童自由呼吸 (2025-05-15)
- 染料敏化稀土纳米光热材料研究取得进展 (2025-05-15)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