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两性知识 > 女人:保健品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

女人:保健品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

案例。

现年70岁的刘女士,近期常感觉乳腺胀痛。

按照常规,老年人的腺体应呈慢慢退化趋向,可刘女士的腺体竟然与30多岁的女性差不多。

经医院检查发现,乳腺增生非常明显。

这是什么原因?经医生了解,刘女士平时有吃各类保健品的习惯。

专家提醒。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乳腺中心副主任医师刘万花认为,从刘女士的情况来看,与她平时常吃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有关。

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乳腺中心统计显示,在乳腺中心被查出的乳腺增生患者达150多例,占到该中心同期总门诊量的90%。

除了正常卵巢分泌导致的乳腺增生外,许多病患与平时常吃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有很大关系。

乳腺增生患者各个年龄段都有,询问病史后发现,这些患者都常服用各类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因此,女性要慎吃各类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

在吃各类保健品前,最好先去医院测试个体雌激素水平。

如果自身雌激素水平较高,就不要再吃保健品,否则过量补充雌激素会导致乳腺增生。

那些想通过雌激素替代疗法缓解衰老的绝经女性,要定期做乳腺检查,最好每年检查一次,以防乳腺增生恶变。

总之,对于可能富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更年期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年轻女性则不可乱服,尤其值得提醒的是,未成年女孩并不适宜乱吃保健品。

此外,准备受孕的女性、孕妇、哺乳期妇女、乳腺癌、乳腺增生、子宫癌患者都要慎用。

乳腺癌,丰乳剂难逃干系案例。

26岁的林女士,刚刚结婚,尚在度蜜月,却在一次洗澡时摸到乳房里有一个肿块。

她很紧张,立刻赶到了浙医二院做检查,很快便被确诊为乳腺癌中期。

考虑到她的年龄,而且还没有生育过,肿瘤科专家们特地为她制定了治疗方案,先通过化疗将肿块缩小,再施行保乳手术。

专家提醒。

据浙医二院肿瘤科主任邓甬川说,目前女性乳腺癌现在已升至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也患上乳腺癌。

对此,专家表示,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原因非常复杂,除脂肪的摄入量过多、生活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之外,摄入过多的雌激素也是重要原因。

邓主任提醒,保健品、丰乳剂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雌激素,这些雌激素很容易造成乳腺增生导致乳腺癌。

因此,经常爱美女性最好能少用或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这些保健品。

乱用保健品体内长5瘤案例。

27岁的陈女士是一家国企的办公室人员。

“一个月前,突然发现肚子大了起来,足有怀孕三四个月的样子。

一开始我真的以为是怀孕了,后来发现月经也正常来,但是就是量特别大,又不是怀孕。

”小陈说,自从生完宝宝后,这两年多来自己的月经期比以前时间长,要7~8天才干净,出血量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最近两个月的出血量比以前要多一倍。

于是,脸色蜡黄的小陈在老公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妇产科,彩超显示小陈的子宫里大大小小长了5个肌瘤,最大的4厘米,最小的1厘米,最终诊断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并伴有中度贫血。

“不是说子宫肌瘤是年纪大的人才容易得吗?我怎么得上了?”小陈纳闷地问。

经过了解才知道,追求时尚的小陈平时很注重皮肤的护理和身体的调养,参加工作5年来,就一直服用保健品来保养身体。

高引起的。

怀疑小陈得上子宫肌瘤,与她使用化妆品和服用营养保健品有关。

年轻女性朋友本身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就比较高,再摄入一些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者涂抹一些含雌激素的化妆品,会让体内雌激素水平更高,导致子宫肌瘤的疾病发生。

年轻女性如果没有特殊的疾病,只要合理安排饮食,保证睡眠,根本不需要服用营养保健品。

含有雌激素的美容化妆品也要慎用。

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即便需要补充雌激素,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千万不要乱吃保健品,要慎用含雌激素的化妆品。

专家提醒。

解放军第254医院妇产科郭海英主任说,没有想到小陈年纪轻轻,子宫肌瘤会这么多。

年轻女性患子宫肌瘤病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在手术中看到,小陈的子宫内膜明显增厚,初步推断病因可能是体内雌性激素过乱用保健品导致不孕症案例。

顾女士今年是36岁,事业已经蒸蒸日上,唯一的遗憾就是还没有小孩,她听人介绍说服用性保健品可以增加受孕机会,想要宝宝的欲望驱使她胡乱相信,但是半年过去了,一点怀孕的迹象都没有,最后不得不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告诉她正是因为她长期服用不合格的保健品才导致她不能怀孕。

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保健品,经过合理适当的调理现在已成功受孕。

专家提醒。

多数口服的性保健品中都含有化学药物成分。

针对女性的性保健品中,则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如长期过量食用,会造成女性的内分泌、生理周期紊乱,甚至会导致不孕不育。

苍蝇粉、红蜘蛛、美国狂女等大量未经批准的保健用品,明晃晃地摆在保健品店里,据说卖的还是蛮畅销的。

但是据医学专家介绍,这些未经批准、不合格的保健品只是暂时有一定的效果,不能长期使用。

专家们对一种畅销保健品进行化学分析研究,发现这种保健品里面含有很高的雌激素,超过了人的正常耐受力,长期服用虽可嫩肤,但可导致不孕。

但是这种保健品却是消费者购买率最高的。

这种产品包装上还露骨的写上了适用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其实,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随意服用对患者的身体有很大危害,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排毒养颜,导致继发性便秘案例。

北京消费者陈女士因长期服用(5年)排毒养颜胶囊导致继发性便秘而将生产企业告上法庭。

她开始以养颜为目的服用此药,几个月后一停用,即出现便秘症状,继续服用后症状有所缓解,而一旦停用便会出现严重的便秘症状。

专家提醒。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多位药学和医学专家认为,“排毒养颜胶囊是以大黄和芒硝作为主要原料的药物,绝对不可以长期使用。

”发生便秘的患者使用排毒养颜胶囊确实可以起到促使排便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往往产生依赖性,并导致继发性便秘,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治愈。

不少人普遍认为大黄是一味常用中药,很多中成药或中药保健品均将其作为重要成分,但仅限于治病,从无久用之理。

长期从事天然药物研究的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马林副研究员指出,长期服用大黄类药物很容易出现像吸食毒品一样的依赖性,这位消费者出现的症状是典型的药物依赖,属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范畴。

从中医药的角度来评价,“排毒养颜胶囊”的方子把大泻和大补的药放在一起不合适。

从我国传统医学来讲,把大泻和大补的药放在一起,只是针对疾病的特殊情况,本来是治急症的药,可排毒养颜的说明书上所写症状“便秘、痤疮、色斑”等又是慢性病,所以懂中医的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可老百姓不知道,而且说明书上对服用多长时间没有标明,长期服用肯定要出问题。

专家指出,女性要想“排毒养颜”根本还是要从日常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做起。

学习营养学,做自己的营养师,彻底甩掉对药品的依靠。

“速效”美容保健品纯是忽悠人案例。

据福建省消协统计,去年全省各级消协受理的美容化妆品和保健食品类投诉达1072件,其中质量问题投诉占一半以上,价格、广告、安全方面的投诉也有所上升。

专家提醒。

选择美容保健品时应本着科学、理性的原则购买,不要被夸大的宣传蒙蔽。

一些“祛斑”化妆品说明书中宣称,祛斑“一次见效,有效率90%以上”,但实际上目前国内并没有特效的祛斑方法。

如果一味听信“短、平、快”的广告宣传,长时间、超剂量地使用汞制剂会引起慢性中毒和其他严重不良后果,损害消费者的健康和容貌。

消费者选购美容保健品时首先要判断是否为合格产品,选购具有特殊功效的化妆品时,一定要检查产品包装上有无特殊用途化妆品的许可证号;其次,不要为广告宣传所左右,特别不要轻信“疗效100%”、“三天见效”等宣传,不要盲目购买价格昂贵或标榜进口特效的化妆品;第三,消费者应加强美容保健知识的学习,掌握有关的医学常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相关链接从食物中补充雌激素安全又健康雌激素确实是保持女性健康、健美不可缺少的“宝贝”,特别是更年期以后,体内雌激素分泌减少,引来一系列影响健康、健美的问题。

通过药物和保健品补充雌激素很难保证安全性,因此,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研究发现,很多食物富含雌激素或雌激素前体物质,经常食用既能达到补充雌激素的目的,又比较安全。

补充雌性激素可以选择以下食品。

核桃和松仁都是亚麻酸的上好来源,有刺激雌性激素合成的功能。

炒菜时使用葵花籽油最佳,因为葵花籽油中也富含亚麻酸。

大豆异黄酮具有植物雌激素活性,在结构上类似于体内产生的雌激素,当雌性激素不足时可起到类雌激素效果,而雌性激素过剩时又起到抗激素作用。

红薯含有类似雌性激素的物质,女性食用后能使皮肤白嫩细腻。

富含植物雌性激素的食品,这种天然化合物与人体内的雌性激素有着相似的功效,如豆腐、黑叶蔬菜、豌豆等。

最近医学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具有合成雌激素同样的功能。

植物雌激素主要有两种类型。

即异黄酮和木脂素。

异黄酮主要存在于豆类、水果和蔬菜,特别是富含于大豆及豆制品中。

木脂素主要存在于谷类、扁豆、小麦和黑米以及葵花籽、茴香、洋葱等食物中。

多吃上述食品,可以补充体内雌性激素的不足。

含植物雌激素的天然食物除大豆外,还有蜂王浆。

大豆中主要含有大豆异黄酮,而蜂王浆中主要是含有10-烯癸酸。

但蜂王浆的价格高,一般人很难长期食用,而大豆及其制品价廉物美,是普通人都能享受得起的。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