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万变不离研发

万变不离研发

  风暴来袭,“研发”的大旗还能打多久?这个问题令人忧心忡忡。

  处于重大变局中的全球制药企业对前途好像满怀困惑。它们“不能将重注简单地押在新产品上”,却又不得不“把振兴研发作为他们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计划”。矛盾的心态折射出两难的处境。产业危机四伏,“新药+知识产权=巨额利润”的传统利器优势渐失,跨国巨头们难免“方寸大乱”。刚刚过去的2008年可称得上是大型跨国药企的“计划裁员年”,该年度大型药企的裁员计划涉及总数达2.1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不乏研发岗位:2月,惠氏宣布将在未来的三年内裁员5000人。4月,礼来宣布将在位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总部裁撤500个生产和研发岗位。5月,默克结束了在西班牙的天然产品药物研发,此举影响到当地500个研发岗位和其在美国新泽西州Rahway的部分岗位,该公司还宣布在年底将在美国的销售岗位裁撤1200个。10月,辉瑞结束了在贫血、肥胖、骨骼健康、胃肠病、以及部分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葛兰素史克计划在临床前开发和分子发现部门裁撤850个岗位;诺华调整销售策略,将在美国的销售团队裁撤了550个岗位。11月,默克宣布将裁撤12%的工作岗位,关闭位于美国西雅图、日本Tsukuba以及意大利Pomezia的研发设施。

  跨国巨头们真的相信靠削减成本和优化组织结构就能应对危机?“目前的任务是设定一条正确的道路。只有通过创新,我们的公司才可以实现增长,而这正是确保公司持续成功的关键所在。”拜耳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沃纳?温宁一语道破玄机。2008年其所在公司的研发预算约为28亿欧元??“这代表着德国在化学与制药方面的最高研发预算”。上个月,拜耳医药宣布将在未来5年内投资1亿欧元,在北京建立全球性研发中心。更耐人寻味的是,诺华2008年在关闭其位于维也纳和日本的研发中心的同时,将上海研发中心作为今年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

  研发大战不会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而偃旗息鼓。相反,跨国巨头在这个领域的争夺会更加激烈。事实上,随着阿斯利康、礼来、罗氏、拜耳、诺华、葛兰素史克、罗氏等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相继在华建立上下游一体化的研发中心,跨国药企在华研发正在向核心部位进发。战火已蔓延到家门口。此时,“新产品的研发周期越来越长”,“新药所需要的投资越来越大”,“新产品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医疗健康体系支付者话语权不断上升”,“很多国家的专利保护不到位,专利药可能被仿制”……诸如此类的说法,要么就是本土企业不思进取的借口,要么就是跨国巨头别有用心的麻痹。研发,或者崩溃,这是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道绕不过去的选择题。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