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基础原料药市场走势扑朔迷离

基础原料药市场走势扑朔迷离

  在新医改方案的刺激下,制剂企业迎来了春天;而原料药企业却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受阻,大宗基础原料药青霉素工业盐在走出一轮涨价行情后,由于企业扩产和新企业的进入,使得价格再次大幅下滑,下游产品市场变化频繁,市场走势扑朔迷离。于是,很多企业更加关注国内市场,希望借助展会寻找内贸合作伙伴,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在国内市场打出一片天地。

  一涨一缩

  两大基础原料药对比鲜明

  2008年原料药市场跟踪报告显示,去年原料药出口贸易明显呈现出上半年亢奋下半年低迷的走势,以7、8月份为界,7月份之前原料药出口同比增长最高达到了58.26%,8月末最低只有0.67%。而构成这一走势的主要驱动力是传统大宗原料药??维生素、抗生素、解热镇痛类的市场表现。2008年,维生素类原料药的国际行情是价格上涨,成交量放大,只有少数维生素产品价格回落;以青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则相反,价格持续下跌,成交量减少。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认为,造成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是产业链内的供求关系。维生素类产品下游产业链广,市场需求大,全球贸易市场容量也大,而且供应方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集中度。目前中国维生素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份额,国内产能主要集中在东北制药、石家庄制药、华北制药、江山制药等几家企业。而青霉素类原料药尽管下游需求存在,但是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印度等少数区域,不利于贸易空间的增长。而且,国内青霉素产能过剩,市场饱和度高,从而造成产品价格不稳定,利润较低。

  维生素是去年我国大宗原料药出口中最耀眼的明星,年出口增长了7.9%,出口到了美国、德国、日本、荷兰等50多个国家。由于维生素主要用于食品添加剂、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同时维生素在2007年国家调整出口退税时未被列入,仍有13%的出口退税率。所以,2008年维生素出口取得了喜人业绩,尽管出口数量有所下降,但是价格稳中有升,有的产品价格涨幅较大,比如VC、VE,因此出口总金额呈上升趋势。

  而青霉素工业盐的表现则只能用“一声叹息”来形容。一方面是国内产能过剩严重,已经达到了10万吨,而全球市场总容量只有五六万吨;另一方面,我国青霉素工业盐1/3销往印度,而且贸易订单集中在5~6个买家的手里,对印度市场严重依存使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非常被动。2007年,中国青霉素工业盐在经历了残酷的价格大战后,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成本大幅上升,靠规模效应和低价格、低利润竞争已经很难维持,在这种情况下,全行业都开始反思,有的企业选择了主动退出,产能逐渐下降,产品一度出现紧俏,随后价格开始回升,最高时曾达到150元人民币左右(成本四五十元人民币)。但好景不长,在几天前刚刚结束的第62届原料药会上记者得知,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再次回到了四五十元的水平,已经接近甚至低于成本。

  难舍扩产情结

  青霉素工业盐“跌跌不休”

  在第62届原料药会上,主办方国药励展组织了首届“抗生素原料药高峰论坛”,参会者都是国内抗生素原料药领军企业的老总。国药励展总经理胡昆萍表示,希望高峰论坛能够成为抗生素企业CEO俱乐部,长久延续下去,而下半年的原料药会则将组织首届“维生素原料药高峰论坛”,她希望各企业通过这个平台共同探讨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促使行业可持续发展。

  国药励展良好的愿望,在抗生素行业能否实现?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但是记者从首届抗生素高峰论坛上还是嗅到了火药味,这些平时在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对手,一旦面对面坐在一起时,产能、扩产、竞价都成了敏感话题。

  石药集团执行总裁岳进认为,导致青霉素工业盐价格大跌的原因是生产企业进出频繁,产能严重过剩,这种低价行情可能还将持续很久。

  据了解,目前青霉素工业盐形成了新一轮的扩产潮:山东新时代药业已经上马发酵罐,预计产能8万吨;联邦药业建立新工厂后,中间体6-APA一个月的产量将达到1000吨,如果按照半年达产来计算,那么到今年年底,在6-APA扩产的影响下,价格可能出现大幅下降,由此带动其下游产品阿莫西林和头孢4代、头孢6代的价格下滑。而另一个中间体7-ACA的产能也面临扩大的风险??记者日前获悉,联邦药业的酶法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产量将上一个台阶;哈药原来的7-ACA自产自用,不足的对外采购,现在不仅不再外采,还有40~70吨的余量外卖;山西威奇达药业扩产;河南焦作健康元药业生产走出低谷;山东齐鲁、鲁南产能稳中有升。

  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正海说:“今年抗生素原料药价格下降的趋势还看不到头,抗生素行业之所以备受煎熬,就是因为生产企业太多,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优势集中。”

  事实上,在2007年抗生素原料药价格大涨的时候,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专家曾表示看到了行业自律的影子,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抗生素正在沿着维生素行业的发展轨迹走,新的市场秩序正在形成。然而,抗生素行业仍然没有摆脱自身发展的怪圈,价格成为一把双刃剑,那个价格与产量的平衡点迟迟没有出现。

  “有的企业就是要做‘霸盘生意’!”一位业内人士说。然而“霸盘生意”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要做成也难,诸侯割据是无序的根源。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和人力、动力、能源成本的上升,抗生素行业出现了生产转移的趋势,众多龙头企业选择去西部发展。但是散落在各地的闲置的原料药生产设备,却不能通过购并重组加以整合利用,原因是纳税属地管理,与地方GDP密切相关。这些企业往往是行业的频繁出入者,价格低就停产,价格一高就复产。

  “大企业都想在某一领域做到最强,因此不断扩充产能;小企业赚一把就走,也不管市场价格体系。”一位业内人士说。事实上,许多抗生素原料药企业都已经习惯了“过山车”似的市场状态,低谷时看看谁能够咬牙支撑,高峰时看看谁赚得盆满钵溢。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