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杂志二月份不得不看的重量级集锦研究 |
![]() |
虽然EGFR突变仅发生在约24%的GBM病例中,但用EGFR抑制剂的治疗不能有效地治疗这种癌症。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指出,GBM中最常见的细胞外突变会使EGFR无法区分正常情况下可以激活它的七种不同的生长因子。当生长因子的结合导致两种受体聚集形成二聚体时,EGFR被激活。不同的生长因子通常以不同的机制和激活动力学稳定EGFR二聚体,这将指定或偏离具有不同信号的细胞结果。也就是说,一些会阻止细胞生长,而另一些(包括一种叫做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蛋白质)会促进细胞生长。研究人员发现,在GBM中看到的突变EGFR可以与这种受体的所有7种不同配体反应,就像EGF一样,从而诱导二聚体类型的出现,并发送信号促进细胞增殖。
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EGFR改变的配体辨别在GBM中的重要作用,对后期开发潜在的新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7】
doi:10.1038/s41586-021-04280-x
许多关于通过感染或免疫暴露于新型冠状病毒如何可能导致长期保护性免疫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瑞士苏黎世大学免疫学系主任Onur Boyman和他的研究团队仔细研究了这种长期保护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发现了决定短命T细胞何时发展成长寿记忆T细胞的特定信号通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2022年2月3日的《自然》杂志上,题目是《急性SARS-cov-2感染中长寿命记忆CD8 t细胞的签名》。
B细胞产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不足以有效保护人们免受这种病毒的侵害。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细胞免疫反应同样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它们能识别并杀死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这些细胞毒性T细胞(也称为杀伤T细胞)可以消除隐藏在宿主细胞中的新型冠状病毒,并有助于防止数百万新形成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扩散。Boyman解释说,“这些T细胞通常只活跃很短时间,很快就会消失。当谈到建立长期保护性免疫时,重要的是产生长期记忆T细胞,当再次接触这种病毒时,它们可以被非常迅速地激活。”这种快速激活的能力被称为免疫记忆。
本研究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毒免疫记忆形成(或不形成)和维持的复杂途径。虽然有些感染可以产生强大而持久的T细胞记忆,但有些却不能。这一新发现的分子特征使我们有可能确定哪种类型的感染——例如,轻度或重度,全身性或粘膜性——将产生持续的免疫。免疫也可以通过接种不同的成分和佐剂来形成。Boyman说,“虽然每个人对这种病毒或疫苗的反应不同,但细胞免疫在疫苗接种者和恢复期的新冠肺炎重症病例中起着关键作用。”
图中所示的TokK酶可以帮助合成甲基链,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避免产生抗生素耐药性。
图片:nature,2022,doi :10.1038/s 41586-021-04392-4。
【8】
doi:10.1038/s41586-021-04392-4
一类称为碳青霉烯类的强大抗生素可以绕过抗生素耐药性,这要归功于其结构中特定的原子链。现在,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参与构建这种原子链的一种酶进行了成像,以便更好地了解它是如何形成的——也许我们可以重现这一过程,以改进未来的抗生素。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2月2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杂志上,题目为《碳青霉烯生物合成中A12依赖的径向Sam酶的结构》。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天然存在的强效广谱抗生素,与青霉素同属-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通常被用作治疗细菌感染的最后手段,包括医院获得性和呼吸机相关的细菌性肺炎——这个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变得越来越严重。一些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侧链含有两个或三个甲基,这有助于它们抵抗抗生素耐药性。
在许多情况下,细菌可以通过降解称为-内酰胺环的结构来对-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使它们无效。然而,侧链上甲基的加入阻止了这种降解,使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临床工具。在这项新的研究中,我们对一种名为TokK的蛋白质进行了成像,这种蛋白质促进了这种侧链的合成,以重建这一过程中最初的化学步骤。"
【9】
doi:10.1038/s41586-022-04441-6
当南非科学家在2021年11月宣布他们发现了导致新冠肺炎的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的新变种时,他们还报告了两个令人担忧的细节:首先,这种新变种的基因组明显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变种,与2019年出现的原始病毒相比,它包含了几十种变种;其次,这种被称为奥密克戎的新变种正在像野火一样蔓延。世界需要迅速了解对新冠肺炎的免疫力——无论是来自疫苗接种还是以前的感染——以及治疗方法对这种新变种的耐药性。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医保钱包开明地域再扩容,快来看看有您的他乡吗 (2025-07-10)
- STTT:上海九院李青峰/谢峰团队揭示巨痣/兽皮病致病新机制,并提出治疗新策略 (2025-07-10)
- Science重磅发现:人类成年后乃至老年时,大脑海马体中仍在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有助于记忆和学习 (2025-07-10)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