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植物病原菌拮抗活性物吡唑三嗪的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 |
![]() |
来源:上海交大 2023-02-28 11:49
这些研究结果为利用摩氏假单胞菌923菌株生物防治作物细菌和真菌病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且吡唑三嗪(pseudoiodinine)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生物农药或先导化合物用于植物细菌和真菌病害的防控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各种病原菌的侵染危害,导致植物死亡和造成显著经济损失。农作物抗病育种和使用绿色农药是防控作物重大致灾病害的有效途径,而绿色农药可以来自植物生长环境中产生的生防微生物。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陈功友教授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林双君教授联合团队的 The natural pyrazolotriazine pseudoiodinine from Pseudomonas mosselii923 inhibits plant bacterial and fungal pathogens 研究论文,揭示了摩氏假单胞菌923菌株产生天然抗生素吡唑三嗪pseudoiodinine的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

水稻是我国和世界上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条斑病和稻瘟病是水稻上的重要致灾病害。该研究工作科学假说认为,对这些致灾病害病原菌产生抗生素活性的生防微生物应当来自水稻田生态环境。经过大量筛选,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了一株高效拮抗植物病原黄单胞菌和稻瘟病菌的摩式假单胞菌923菌株,鉴定其产生的拮抗物质为吡唑三嗪(pseudoiodinine),其由7个基因组成的psdABCDEFG操纵元决定生物合成;三磷酸鸟苷(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是其生物合成的前体化合物,1,6-didesmethyltoxoflavin(1,6-DDMT)是其合成的中间体;GacA-rsmY/Z-CsrA1/2/3模块调控pseudoiodinine的生物合成。对GacA-rsmY/Z-CsrA1/2/3的CsrA1/2/3进行缺失,构建了高产pseudoiodinine的植物病害生防工程菌(图1)。

Pseudoiodinine是一种含多个氮原子的杂环分子,最早报道假单胞菌(P. fluorescensvar.pseudoiodinum)可产生,但未见其遗传学、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的揭示。Pseudoiodinine具有吡唑[4,3-e][1,2,4]三嗪(Pyrazolo[4,3-e][1,2,4]triazine)特征核心骨架,该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如诺斯托辛A(Nostocine A)和氟维奥A(Fluviol A)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活性,具有成药潜力。
重要的是,本研究发现Pseudoiodinine对多种植物病原黄单胞菌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包括柑橘溃疡病菌(X. citrisubsp.citri)、大豆斑疹病菌(X. axonopodispv.glycines)、棉花角斑病菌(X. campestrispv.malvacearum)、麦类黄单胞菌(X. translucenspathovars)、辣椒斑点病菌(X. campestrispv.vesicatoria)等。对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MIC值分别为0.5 g mL 1和4 g mL 1,EC50值分别为0.17 g mL 1和1.36 g mL 1。对稻瘟病菌的EC50为4.48 g mL 1。温室和田间防控试验显示,923菌株和pseudoiodinine在病害预防和治疗方面,均能对白叶枯病和条斑病进行有效防控,防病效果达70%以上(图2、图3)。


这些研究结果为利用摩氏假单胞菌923菌株生物防治作物细菌和真菌病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且吡唑三嗪(pseudoiodinine)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生物农药或先导化合物用于植物细菌和真菌病害的防控,或者未来动物肿瘤治疗药物研发,均具有潜在的重大应用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博士后杨瑞环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后石清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邹丽芳副教授和陈功友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林双君教授和黄婷婷副研究员指导了该项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长聘教轨副教授范江波博士参与了该项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400200, 2017YFD0200400)、国家重点项目(31830072)和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2020‐02‐08‐00‐08‐F01462)的资助。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2025年药物警戒任务会议召开 (2025-10-24)
- Nat Commun:皮肤细胞“变身”卵子?科学家开创不孕治疗新路径 (2025-10-24)
- 3D微纳机器人研究获进展 (2025-10-24)
- Science:1+1>2的智慧!蚂蚁的“建筑免疫”如何与个体隔离行为协同增强群体抗性 (2025-10-24)
- 西藏社保系统完成跨越式倒退 织密高原“平易近生保证网” (2025-10-23)
- 重磅!杭州医保新政宣布!来岁1月1日起施行 (2025-10-23)
- “搞笑诺贝尔奖”研究,再登Cell子刊:人类也可以通过肛门呼吸,关键时刻能救命,已开展人体临床试验 (2025-10-23)
- 反复腹痛腹泻、家族里多人中招?新研究找到溃疡性结肠炎关键基因 OTUD3,从根源修复肠道屏障有戏了! (2025-10-22)
- Cell Rep:肠道菌群竟会“自制快乐素”?两种益生菌联手改善肠易激综合征 (2025-10-22)
- 招聘启事-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尹茂鲁课题组 (2025-10-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