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继性T细胞疗法新发现,有望成为晚期实体瘤的新疗法 |
![]() |
来源:网络 2023-07-04 11:38
本研究表明,经由肿瘤患者外周血制备个性化Neo-T过继转移治疗过程中,不同的清淋化疗剂量耐受性良好,安全可控。并且在无清淋化疗预处理情况下仍能够介导持久的肿瘤消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张晓实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题为 一项关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新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清淋强度的初步研究 。该研究是一项探究新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Neo-T)治疗标准治疗难治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的清淋方案的单臂、开放、非随机Ⅰ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无清淋预处理的Neo-T疗法可能是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一种安全、有前景治疗方案。
过继性T细胞疗法(adoptive T cell therapy,ACT)正在成为晚期肿瘤患者有前景的治疗选择。这些过继细胞包括嵌合抗原受体(CAR) T 细胞、T 细胞受体(TCR)T 细胞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新抗原特异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过继转移可以介导几种实体肿瘤的持久消退。然而,收集TIL需对肿瘤组织进行侵入性取样,且通常受到切除肿瘤组织尺寸相对较小的限制,此外,某些肿瘤部位难以取样。最近,有研究报道称,在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发现了可识别新抗原的T细胞克隆。并且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PBL)中的T细胞可识别新抗原P53,如同TILs。因此,本研究推测PBL可能成为获取T细胞的可靠且无创的来源,用于开发靶向新抗原ACT疗法来治疗肿瘤患者。
非清髓性清淋化疗常用于ACT之前以抑制宿主系统,降低免疫原性,从而提高IL2,IL7,IL15等的可用性,减少调节性T细胞(Treg),并增加回输T细胞的持久性。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是清淋化疗最常用的药物。然而,清淋也会引起神经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和感染风险增加等不良反应。目前,清淋的给药强度在不同的中心和临床试验中差异较大,并且每个T细胞产品都有各自特有的清淋方案,尚缺乏标准清淋方案。
研究过程图示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开发了一种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产生个性化Neo-T(新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方法。首先,建立了一个管道,包括通过分析进行新抗原预测,并在25天内对T细胞大规模扩增特异性新抗原。为了评估Neo-T治疗的临床疗效并确定Neo-T治疗时的最佳清淋强度,研究者以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剂量递增的方式对Neo-T疗法进行了首次人体研究。本研究共纳入了11例标准治疗难治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按照入组时间分为三个治疗组:无LD化疗预处理组、低强度LD化疗预处理组和高强度LD化疗预处理组。
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入组患者的PBMC均成功产生Neo-T,并可成功识别几种预测的新抗原。尽管Neo-T治疗输注剂量相对较小(4.78E7-9.0E8),但仍展现出有希望的客观缓解率(33%),与输注T细胞数量为1E10-1E11的TIL/TCR-T疗法疗效相当。出乎意料的是,无清淋化疗预处理组的患者临床反应最佳。
三个治疗组研究结果对比
在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贫血、淋巴细胞减少、蛋白尿、瘙痒、皮疹、窦性心动过速等。3-4级不良反应多发生于低强度LD化疗预处理组和高强度LD化疗预处理组,最常见是淋巴细胞减少。未发生急性不良事件,总体而言,安全性良好。
综上,本研究表明,经由肿瘤患者外周血制备个性化Neo-T过继转移治疗过程中,不同的清淋化疗剂量耐受性良好,安全可控。并且在无清淋化疗预处理情况下仍能够介导持久的肿瘤消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张晓实教授以及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张曦研究员为该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丹丹副主任医师、李婧婧副主任医师、丁娅副主任医师及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陈超、岳建辉、王海伦为共同第一作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24岁或就埋下痴呆隐患!性格不好还易“加速”脑萎缩!两项研究:首次在24-44岁健康个体中检出痴呆风险因素;性格对脑健康很重要 (2025-07-08)
- 河北省医保局对于规范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钱名目的关照 (2025-07-08)
- 我国树立欠缺食物平安危险隐患外部申报奖励机制 (2025-07-08)
- EAN2025:常见血检指标TyG或可预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下降速度! (2025-07-08)
- Neuron:大脑突触的“幕后英雄”,科学家揭示α2δ亚基调控神经信号强度背后的分子机制 (2025-07-07)
- Nature:有望实现体内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 (2025-07-07)
- Nature Medicine:没有安全阈值!你爱吃的加工肉、奶茶和炸鸡,正在悄悄“偷走”你的健康! (2025-07-07)
- 全国首票进口中药材近程属地查检在湖北实现 (2025-07-07)
- Nature:人类心智的“源代码”——AI如何学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2025-07-07)
- 南方医科大学发表最新Nature Cancer论文 (2025-07-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