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社会关注 > 针对“诊脉验孕”,中西医何必动真火

针对“诊脉验孕”,中西医何必动真火

  “中医诊脉验孕”成为近日网民关注的热点,再次掀起了中西医之间的论战。




  尽管当事人限定为个人间的较量,不要升级为中西医间的斗争。但是,仍有人把它当成是中西医擂台比武。通过约战的方式来探讨医学问题,看起来像是街头打架,根本分不出胜负高下。掌握技术的人水平高低,并不能代表这项技术的优劣,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并不会因为一次较量而被否定。因此,如此约战毫无意义,只是意气之争,中西医没有必要分高低论长短,应把精力心思用在提高诊疗技术上,治好病才是正道。


 
  “中医诊脉验孕”事件的背后,反映了很多人对中医的不信任。从上世纪开始,中医备受质疑,存废之争愈演愈烈。事实上,中医药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的钥匙。对中医的盲目质疑和否定,是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也是对中华文明史的不尊重。

 
  滑脉是中医脉诊判定怀孕的主要依据。它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滚玉盘之状。人体血管通顺、子宫供血丰富时都会有“滑脉”特征,并不仅出现在孕期。换句话说,大多数孕妇脉诊时会出现滑脉,但脉诊为滑脉的却未必是孕妇。从西医的角度看,由于孕妇的血液循环受到妊娠的影响,理论上也可能出现脉搏的变化,借助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来判定,切脉验孕可以获得证实。



  其实,中医验孕并非单靠“脉诊”。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各有其独特作用,不应相互取代,而应互相结合、取长补短。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变的,症候有真象也有假象,有的假在脉上,有的假在症上,临床上有“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的方法。“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只有四诊合参,司外揣内,辨证施治,方能手到病除。

 
  也有人认为,怀孕没怀孕,做个B超就一目了然,何必费力去诊脉?目前各大医院都配备了B超、CT。在临床上,最新的科技设备提供了更为清晰准确的影像资料。因此,不少中医患了“设备依赖症”。传统的中医“四诊”技术越来越受冷落。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的基本功,任何时候都不能荒废。就像有了汽车、火车和飞机以后,人依然需要迈开双腿走路一样。因为很多地方是借助任何交通工具都到达不了的,只能靠人的双腿。不单单是中医,西医也是同样如此。如果认为听诊器不如B超、CT,叩诊锤不如核磁共振,为什么不把这些检查方法取消呢?因为在临床工作中,没有一种仪器可以代替医生直接接触病人。医生越近距离接触病人,发现的问题就可能越多,冰冷的机器永远无法代替医生的检查。

 
  在医学仪器设备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基本功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问中医几度秋凉》一书写道:“中医的精髓正像围棋一样,它不是像西医一样用不断发明新技术、新药来治病,而是如围棋手的升段,不断提升认识境界。”如果中医生不把心思放在提高基本功上,而是一味地依赖仪器设备,老百姓信任度就会降低,中医阵地也会不断萎缩。
 
  一颗星照不亮一片天空。中医和西医不是敌人、不是对手,而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人类面临的共同敌人是疾病。愿中西医之间消除偏见,共同照亮人类的天空。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