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子刊:蔡立慧团队找到阿尔茨海默病进展中最“脆弱”的神经元! |
来源:奇点糕 2023-05-15 13:08
蔡立慧教授团队的这项新研究为我们指明了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早,或者说是更容易受神经变性和Aβ沉积影响一组神经元——LM神经元,并且找到了潜在的治疗药物。随着(AD)的进展,神经变性与 淀粉样蛋白(A )斑块和错误折叠的tau蛋白积聚一起发生,这些蛋白在大脑中缠结,把大脑搞得一团糟,但神经变性的发生似乎并不是随机的,总有一些脑区的神经元特别容易发生神经变性和病理蛋白积累,找到这些神经元,或许就能像找到木桶的最短板一样,通过靶向性治疗,推迟认知能力的下降。
2019年时,麻省理工学院的蔡立慧教授团队发现,在下丘脑下侧,有一对儿被称为乳头体(MB)的结构,有最高密度的A 积累[1],大家只知道这对儿小东西参与记忆相关过程,但对它们在正常记忆和AD中到底扮演了个什么角色并不清楚。
在最近的《科学 转化医学》杂志上,蔡立慧教授团队再次发表研究成果[2],他们发现,外侧MB神经元是更容易发生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神经元,随着衰老而异常活跃,导致记忆功能受损,在AD模式小鼠中,一种抗癫痫药物成功抑制了外侧MB神经元的异常活跃和退行性病变,并逆转了记忆功能障碍。
研究人员解剖了AD模式小鼠5xFAD小鼠的下丘脑,对7754个细胞进行了单细胞测序。他们发现,有两个神经元簇可以代表MB中两种不同的神经元类型,即内侧MB(MM,Rprm标记)和外侧MB(LM,Tac2标记)。
这两种神经元的基因表达谱包含了许多不一致的标记基因,神经元功能相关基因表达也不同,因此,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特性,以及特定的代谢需求,总的来看,虽然同处小小的MB,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神经元亚型。
接下来,研究人员更加具体地对MM和LM神经元的形态、投射目标和神经元活动模式进行了研究。
从形态上来说,LM神经元的胞体明显比MM要大(p=0.0016),这与研究人员观察到的,LM神经元的代谢活性和蛋白质合成基因表达相比MM显著增加相一致。从电生理特性上来说,MM神经元能够触发比LM更多的动作电位,自放电频率更高(~11Hz vs. ~0.2Hz),动作电位阈值更低、动作电位宽度更短。类似的,二者投射的脑区也不同。这些差异可以对LM和MM进行区分。
LM和MM的形态大小
两种方方面面都不同的神经元,想必,它们受到A 积累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吧。在6月龄的5xFAD小鼠中,LM神经元密度降低,神经元核蛋白(NeuN)标志物也减少,而MM神经元则没有发生这些变化,这意味着,LM神经元可能比MM更易发生神经退行性变化。
野生型和5xFAD小鼠的LM神经元转录组对比显示,5xFAD LM神经元中基因表达增加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死亡(包括神经元死亡正调节、神经元凋亡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调节)和突触活动(包括突触传递调节,神经递质浓度和突触信号调节),这些变化在MM中同样没有发生,并且,LM神经元功能障碍是MB中所特有的,并不与其他脑区共享。
在两项有关衰老和痴呆的纵向队列的13例具有AD病理的参与者中,研究人员重复进行了MB神经元的鉴定,他们发现,AD患者中也存在LM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化,与5xFAD小鼠类似。
进化上的保守性让LM神经元的变化有了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AD患者还是5xFAD小鼠,LM神经元都增加了神经元放电,2月龄的5xFAD小鼠就开始出现自发动作电位频率增加,另一种AD小鼠模型tau P301S小鼠也有同样的现象,部分是因为LM神经元接收了更多的兴奋性突触输入。
LM神经元放电增加,MM神经元则没有这种现象
到了6月龄时,小鼠LM神经元的自发动作电位频率进一步增加,从2月龄时的~4Hz增加到~32Hz,这表明小鼠的LM神经元以年龄依赖性的方式表现出过度活跃且活跃程度逐渐提高。
LM神经元的过度活跃使得小鼠在Y迷宫实验中表现更差,恐惧记忆实验中僵直时间更短,表明记忆能力受损。
为了帮助小鼠恢复记忆能力,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对小鼠进行了治疗,这主要是由于AD患者和小鼠LM神经元中突触囊泡糖蛋白SV2A表达增加,而左乙拉西坦恰好可以与SV2A结合,部分抑制神经元活性,以治疗癫痫发作。
接受治疗后,小鼠的LM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频率果然有所下降,6月龄的5xFAD小鼠在Y迷宫和恐惧记忆实验中的表现基本恢复至同龄野生型小鼠水平,而且左乙拉西坦没有对MM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产生影响。这意味着,LM神经元的过度活跃会导致记忆能力受损,而通过药物改变其活动可能是改善AD相关认知障碍的一种治疗策略。
总的来说,蔡立慧教授团队的这项新研究为我们指明了在AD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早,或者说是更容易受神经变性和A 沉积影响一组神经元 LM神经元,并且找到了潜在的治疗药物。目前,蔡教授团队正在进一步探索LM神经元与大脑其他部分的连接机制,以及它们存在哪些特性,使得自身成为了最易受影响的神经元。
参考文献:
[1] Gail Canter R, Huang W C, Choi H, et al. 3D mapping reveals network-specific amyloid progression and subcortical susceptibility in mice[J]. 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19, 2(1): 360.
[2] Huang W C, Peng Z, Murdock M H, et al. Lateral mammillary body neurons in mouse brain are disproportionately vulnerable in Alzheimer s disease[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3, 15(692): eabq101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Science:新研究开发出一种用于智能细胞构建的工具 (2025-01-22)
- 从死亡边缘拯救大脑?Pharmaceutics:揭秘原始和工程化细胞外囊泡在分子靶向治疗人类缺血性中风中的关键作用 (2025-01-22)
- 我们大脑中的“双面卫士”Neuron:阿尔兹海默病的进展或与压力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脂质释放有关 (2025-01-22)
- Nature Medicine:全面揭示“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的健康益处和风险,降低42种疾病风险,增加19种疾病风险 (2025-01-22)
- 心理疗法的数字程序加快缓解焦虑抑郁患者的症状 (2025-01-22)
- Cancer Res:科学家识别出一种有望开发出新型胰腺癌疗法的特殊酶类靶点 (2025-01-21)
- Nat Rev Mol Cell Biol:综述文章阐释如何利用类器官来模拟人类大脑的发育和疾病发生过程 (2025-01-21)
- 天天熬夜,人真的会“变傻”吗?研究证实:熬夜损伤大脑!睡眠压力会促使神经元突触减少、影响大脑“排毒”,增加痴呆风险 (2025-01-21)
- Nature:利用人工智能设计的新型蛋白可有效中和蛇毒中的毒素 (2025-01-21)
- Nature子刊:西湖大学王寿文/李莉开发了首个基于表观突变、无需基因编辑的谱系追踪工具! (2025-01-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