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紧张就拉肚子?靳津团队Cell子刊论文揭示压力通过亚精胺介导的I型干扰素下降触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
![]() |
一紧张就拉肚子?靳津团队Cell子刊论文揭示压力通过亚精胺介导的I型干扰素下降触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来源:生物世界 2024-10-06 16:44
研究发现压力诱导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解析了压力诱导亚精胺产生的过程,以及亚精胺通过抑制一型干扰素表达而促进结肠平滑肌细胞的收缩的机制。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是一种影响结肠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腹部不适、腹胀和排便改变,包括腹泻。IBS-D的发病被认为与胃肠道感染、饮食、遗传、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导致了肠道通透性增加、系统过度激活、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紊乱。然而,目前对压力诱导IBS-D的机制了解仍然有限,相关的病理改变和准确的药物靶点尚未明确。
压力(Stress)被认为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发展和恶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压力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肌肉的收缩来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导致排便习惯的变化,然而压力诱发IBS-D的机制尚不清楚。靳津团队之前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压力直接引起CD4+T细胞产生过量黄嘌呤,从而导致焦虑症状,然而,嘌呤代谢是否是压力诱导的IBS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及其底层机制尚不清楚。
2024年10月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靳津团队在 Cell Metabolism 期刊发表了题为:Stress trigger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through a spermidine-mediated decline in type I interfer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压力诱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
该研究发现,压力导致的黄嘌呤过度产生,会改变肠道中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的丰度和代谢特性。鼠乳杆菌产生的亚精胺可以通过抑制TRAF3的K63链聚泛素化来抑制树突状细胞中I型干扰素(IFN- )的基线表达。IFN- 的减少限制了结肠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导致排便次数增加。该研究为压力引起的IBS-D的病理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新的药物靶点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团队首先对IBS-D患者进行了心理状态评估,发现IBS-D患者的焦虑评分和频率显著增加。同时各种压力构建的小鼠模型都能够诱发IBS相关症状,证实了心理压力可以直接诱发类IBS-D症状的发生。研究团队之前的工作表明,压力会促使CD4+T细胞产生大量的黄嘌呤,导致焦虑症状。与之一致,IBS-D病人和压力模型小鼠的血清代谢组结果也显示,血清黄嘌呤水平的上调。有趣的是,腹腔注射黄嘌呤可以直接诱导IBS相关症状的发生。
为了阐明黄嘌呤诱导的IBS-D样症状的分子特征异质性,研究团队将对照组和黄嘌呤处理小鼠的结肠细胞进行了单细胞核RNA测序(snRNA-seq)。结果显示,黄嘌呤可以直接增强小鼠结肠平滑肌细胞收缩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I型干扰素相关通路的基因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提示IFN-I信号通路的破坏可能参与了IBS-D的发生。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FN- 和IFN- 在内的I型干扰素(IFN-I)在压力和黄嘌呤诱导的IBS小鼠结肠组织中明显减少,也进一步验证了snRNA-seq的结果。为确定结肠中IFN-I的来源,研究团队用流式分选的方法分离了上皮细胞和传统树突状细胞(cDCs)、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以及巨噬细胞。qPCR实验结果表明,Ifna主要高表达于pDCs细胞中,而在黄嘌呤和压力诱导的IBS小鼠pDCs中被抑制。体外的收缩凝胶实验和钙流实验均表明,IFN-I可以直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这些结果表明,pDCs细胞来源的IFN-I的基础水平对维持平滑肌细胞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它们的下调导致了高内脏敏感性的发生。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失衡在IBS-D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研究团队发现在多种小鼠IBS的诱导模型中均鉴定出鼠乳杆菌的上调,但是经过压力或黄嘌呤处理后A2B-/-小鼠粪便中的鼠乳杆菌(Lactobacillus murinus)并没有明显增加,说明鼠乳杆菌在A2B的下游发挥作用。鼠乳杆菌能够直接诱导野生型小鼠和无菌小鼠的IBS相关症状。
为了研究鼠乳杆菌扩增的潜在机制,研究团队取未处理的野生型对照组、压力组和黄嘌呤组小鼠的结肠粘液过滤并定量后,在体外与鼠乳杆菌孵育培养。结果显示,压力组和黄嘌呤组小鼠粘液能够明显促进鼠乳杆菌的增殖。研究团队通过DNAse I和RNAse I消化去除核酸,或通过煮沸去除所有蛋白质的方式,最终确定蛋白成分是促进鼠乳杆菌增殖能力的关键物质。进一步研究发现粘液中的血红蛋白刺激上调了鼠乳杆菌呼吸链相关基因(CydABCD)的表达,促进鼠乳杆菌氧化呼吸代谢从而导致其过度生长。
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可作为IBS的病因因素。为了探究鼠乳杆菌最终是通过怎样的机制抑制了pDC细胞IFN-I表达,研究团队首先对各种IBS模型小鼠的粪便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亚精胺在多个IBS模型小鼠的粪便中含量明显升高。目前的研究认为,肠道部位的亚精胺浓度主要依赖于结肠微生物群。因此,研究团队将鼠乳杆菌中亚精胺合成关键酶编码基因SpeC/SecF进行突变,有趣的是,突变后的鼠乳杆菌生长受到抑制,且不会诱导小鼠IBS相关症状。进一步说明鼠乳杆菌产生的亚精胺是导致IBS相关症状的直接原因。体外实验证明,亚精胺能够抑制CpG2216或LPS诱导的pDC细胞中IFN- 的蛋白和基因表达。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亚精胺通过抑制TRAF3-K63位点的多聚泛素化,抑制一型干扰素的表达。由亚精胺调节的干扰素基本水平对于维持SMC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其下调会导致类似IBS-D的症状。
总的来说,研究发现压力诱导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解析了压力诱导亚精胺产生的过程,以及亚精胺通过抑制一型干扰素表达而促进结肠平滑肌细胞的收缩的机制。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靳津教授、东南大学李异媛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特聘研究员张丽、浙江大学已毕业博士王昊栗、浙江大学张亚芳博士、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助理研究员毛信韬、浙江大学已毕业博士吴婷婷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JAMA》子刊:APOE ε4又“作妖”!耶鲁大学团队发现,携带APOE ε4的房颤患者服用抗凝药,颅内出血风险升高2倍 (2025-07-13)
- GUT:厦门大学最新研究发现,铁结合蛋白PIR驱动炎症恶性循环、促进肝癌进展! (2025-07-13)
- 化疗耐药不再无解?复旦大学提出胰腺癌治疗有效、协同新策略 (2025-07-13)
- 上海科技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2025-07-13)
- 中国学者连发4篇Cell论文,登上Cell期刊封面 (2025-07-12)
- STTT:重医大/中大团队发现,伊立替康可以破肿瘤乳酸化的局,让肿瘤重新对蒽环类药物敏感! (2025-07-12)
- 复旦×上海交大合作最新Science论文:首次进行小胶质细胞替换临床治疗,成功阻断致命脑疾病进展 (2025-07-12)
- “女娲石”补骨!上海六院牵头国际多中心骨修复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2025-07-12)
- 中国药企开始领衔ADC创新 (2025-07-12)
- 臭名昭著的“致癌物”竟摇身一变成为抗癌分子药物?!多项研究:常见于不新鲜坚果、谷物中的黄曲霉素,其天然产物或成为精准抗癌药物 (2025-07-1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