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开发基于纳米颗粒的靶向蛋白降解通用策略,有望颠覆靶向蛋白降解工具研发格局 |
![]() |
来源:生物世界 2024-11-05 12:33
该研究表明利用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运输足以劫持细胞外的目标蛋白并将其靶向转运到自噬溶酶体,从而实现蛋白靶向降解,进而提出了基于纳米颗粒的靶向蛋白降解(TPD-NP)通用策略。河南大学师冰洋教授、郑蒙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梁锦荣教授团队(刘洋、刘润涵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合作,在Nature子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via cellular trafficking of nanoparticl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于2022年9月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线)。
该研究发现,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NP)在细胞运输过程中会自发启动靶向蛋白降解,而无需特殊的细胞内吞和降解途径引导结构设计,进而提出了基于纳米颗粒的靶向蛋白降解(TPD-NP)的通用策略,由于其优越的结构灵活性、合成实用性和效力,这一策略有望彻底改变当前的TPD工具开发前景,并拓宽纳米药物的应用范围。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各种TPD平台吸引了大量研究兴趣,这些开创性研究突出了靶向不可成药蛋白的潜力,然而,这些TPD平台大多是为靶向定位于细胞质中蛋白靶点而设计的。实现细胞外蛋白的靶向降解的TPD工具需要以下组成部分:
1、劫持目标蛋白的特异性结合剂
2、目标蛋白内化的细胞穿透配体
3、可将目标蛋白复合物靶向到蛋白质回收机制以降解的基序
然而,应用上述TPD策略来靶向任何新的目标蛋白,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细胞类型进行繁琐的个案设计。因此,需要一种通用的、简单的TPD工具设计策略,以避免上述复杂的设计要求。
生物相容性纳米颗粒(Nanoparticle,NP)已在临床实践中用于递送药物,从Doxil(脂质体递送的化疗药物阿霉素)和Abraxane(白蛋白紫杉醇)等开创性案例,到最近的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的mRNA新冠疫苗。
这些纳米颗粒的结构灵活性和易于表面修饰是开发多功能TPD工具的诱人性质。
更重要的是,经过工程改造的纳米颗粒可以在给药后通过多个内吞过程被摄取进入细胞,而不需要细胞类型特异性受体来促进其转运。在内吞后,纳米颗粒被转运到内体成熟过程中,并被回收,或最终包含纳米颗粒的内体与溶酶体融合,这不需要特异性受体来促进其进入细胞和靶向溶酶体。此外,纳米颗粒还具有高表面修饰的潜力。
所有这些优点表明,工程化纳米颗粒有潜力绕过当前TDP工具面临的所有障碍。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观察到纳米颗粒(NP)可以介导结合蛋白特异性的受体非依赖性内化,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颗粒的靶向蛋白降解(TPD-NP)的通用策略,用于设计和开发有效的TPD工具以实现胞外目标蛋白降解。
首先,研究团队验证了TPD-NP策略的可行性,他们选择了PEG-DSPE作为目标蛋白结合连接子,因为PEG-DSPE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已被美国批准用于药物递送。考虑到抗体对目标蛋白的高亲和力以及抗体-药物构建体在临床上被广泛接受,因此选择抗体作为目标蛋白结合剂。PLGA是研究最广泛的FDA批准的治疗性聚合物载体,使用PLGA与抗体-PEG-DSPE进行组装。结果显示,使用靶向EGFR的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NTZ)的NTZ-NP,成功靶向降解了细胞膜蛋白EGFR。
研究团队进一步验证了TPD-NP策略对PD-1、PD-L1、HER2等多种蛋白的有效降解。此外,除了抗体,还可以使用多肽来结合目标蛋白。
接下来,研究团队验证了该策略中纳米颗粒的灵活性,脂质体、外泌体、仿生纳米颗粒、金纳米颗粒等均可用于构建TPD-NP,并实现了对EGFR蛋白的有效降解。
研究团队还进一步解析了TPD-NP靶向蛋白降解的机制,具体来说,TPD-NP主要通过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细胞,而非依赖巨胞饮机制。进入细胞后,TPD-NP通过自噬溶酶体(Autolysosome)途径降解目标蛋白,而非蛋白酶体途径。
最后,研究团队验证了TPD-NP体内的效果,靶向EGFR的NTZ-NP成功降低了人三阴性小鼠模型和人胶质瘤小鼠模型体内的EGFR蛋白水平,并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延长生存期、提高了存活率。从而提供了细胞外TPD平台介导实体瘤中蛋白质降解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总的来说,该研究表明利用配体修饰的纳米颗粒运输足以劫持细胞外的目标蛋白并将其靶向转运到自噬溶酶体,从而实现蛋白靶向降解,进而提出了基于纳米颗粒的靶向蛋白降解(TPD-NP)通用策略,用于设计和开发有效的TPD工具,以实现胞外目标蛋白降解。由于其优越的结构灵活性、合成实用性和效力,这一策略有望彻底改变当前的TPD工具开发前景,并拓宽纳米药物的应用范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Cancer Cell:何厚胜/秦骏团队揭示环状RNA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关键作用 (2025-04-19)
- 我国学者发现,孕期喝茶或可改善孩子的大脑认知发育,而喝咖啡则没影响 (2025-04-19)
- 《科学》:找到女性专属镇痛秘方!科学家发现雌性小鼠大脑附近的免疫细胞能够产生内源性阿片肽,由雌激素和孕激素协同调控 (2025-04-19)
- 两篇《自然》:二甲双胍又现新技能!科学家揭秘最常见克隆性造血突变,让线粒体“暴走”驱动血癌发生,二甲双胍可有效针对 (2025-04-19)
- 贾伟平院士团队最新研究发现社区同伴支持模式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干预24个月后的管理效果 (2025-04-19)
- Nature“风向标”综述!这些自身免疫疾病靶点,或将诞生下一个药王!改写百亿美元神话 (2025-04-18)
- 乔治·丘奇创立的猪器官移植公司,获FDA批准进行首例基因编辑猪肝脏移植人体试验 (2025-04-18)
- FEBS J:新研究发现ADAMTS5是驱动卵巢癌扩散的关键蛋白 (2025-04-18)
- Cell:我国科学家发现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可调节神经元的胞体大小 (2025-04-18)
- 《自然·代谢》:脂肪竟是焦虑推手!科学家发现,急性应激会促进脂肪组织分泌GDF15,激活大脑的焦虑受体 (2025-04-1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