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Science:突破血脑屏障!T细胞如何解锁脑部疾病精准治疗的潜能?

Science:突破血脑屏障!T细胞如何解锁脑部疾病精准治疗的潜能?

图片

血脑屏障:保护与治疗挑战的核心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复杂性为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其中最大的障碍之一便是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这道由紧密连接的内皮细胞构成的屏障,就像一道坚固的城墙,阻挡了绝大多数外来物质,确保脑组织的稳定性。然而,超过98%的小分子药物和几乎所有大分子治疗剂都被这一 屏障 拒之门外。因此,许多治疗脑部疾病的药物虽然在体外测试中效果显著,但在临床使用时却因无法突破BBB而无功而返。

BBB不仅是一道 物理屏障 ,还是一道复杂的 动态屏障 。其主动转运机制、紧密连接蛋白和酶屏障共同作用,使得即使具有渗透性的药物,也因分子清除机制而难以发挥治疗作用。因此,突破这一屏障的研究至关重要,是改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格局的关键。

T细胞穿越血脑屏障的潜力

T细胞的自然生物学特性让它们成为穿越血脑屏障的少数 特权者 。这种免疫细胞在炎症信号的引导下,可以通过BBB迁移至病灶区域。而这种特性,成为现代免疫疗法工程化改造的基础,为解决脑部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显示,工程化T细胞在注射后24小时内成功聚集于脑部肿瘤区域,其穿越效率相比天然T细胞提高了约40%。更为重要的是,工程化T细胞的停留时间更长,能够在病灶区域持续发挥作用。通过调整工程化T细胞表面的受体,使其更容易响应脑部特定抗原信号,研究人员成功提高了这些细胞的靶向精准度。

synNotch受体技术:从导航到精准打击

该免疫疗法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便是合成Notch受体(Synthetic Notch Receptor, synNotch)。这种受体设计灵感来自于Notch信号通路,但通过合成改造,其功能更为灵活且可控。synNotch受体能够识别特定抗原,例如仅在脑组织中高表达的BCAN蛋白,触发T细胞的治疗功能。

synNotch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模块化设计。研究团队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定制synNotch受体以靶向多种抗原。实验表明,在检测到BCAN信号后,T细胞的基因表达效率达到95%以上,而背景噪声低于3%。这种高特异性不仅显著减少了脱靶作用,还大幅提高了疗效。

此外,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多信号集成的可能性。通过组合不同的synNotch受体,研究人员实现了对复合抗原信号的精准感应。这种策略为多病理特征的复杂疾病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靶向脑胶质母细胞瘤:免疫疗法的里程碑

脑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具侵袭性的癌症之一,其高复发率和抗药性让治疗变得极为困难。synNotch技术为这一难题带来了曙光。

研究人员利用synNotch受体,设计了一种专门针对脑胶质母细胞瘤的T细胞疗法。这些工程化T细胞能够通过识别BCAN蛋白,启动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的表达,精准杀伤。实验数据显示,80%的受试小鼠肿瘤体积显著缩小,其中60%的小鼠在150天内未出现复发,而传统疗法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40天。

双瘤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疗法的特异性。在脑部和其他部位分别植入肿瘤后,synNotch-T细胞仅对脑部肿瘤发挥作用,非脑部肿瘤未受影响,显示了该技术的高精准性。

针对神经炎症的IL-10定向释放

神经炎症是导致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包括症(MS)。该研究中synNotch技术被进一步优化,以实现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的定向释放。相比全身性给药,这种定点释放显著降低了副作用,并提高了治疗效率。

实验中,工程化T细胞通过释放IL-10,使受试小鼠的炎症标志物降低了70%以上,同时病理评分从5分制的4分下降到2分以内。在炎症区域,免疫细胞的浸润减少了80%,神经元存活率提高了50%以上。更为重要的是,IL-10的局部释放还显著改善了神经功能恢复,治疗组小鼠在行为测试中的表现优于对照组。

图片

组织感应型T细胞技术在治疗脑部疾病中的特异性、安全性及高效性(Credit:Science)

脑部特异性治疗递送平台的构建:工程化的T细胞通过合成Notch受体(synNotch),能够识别正常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特异性抗原。当这些细胞进入脑部后,可诱导表达治疗性分子。例如:嵌合抗原受体(CAR)用于靶向脑肿瘤;抗炎细胞因子IL-10用于缓解神经炎症。这一系统显著降低了全身毒性的风险,成为治疗多种CNS疾病的通用平台。

脑部特异性表达验证:在小鼠实验中,注射的CNS感应型T细胞仅在脑部特异性表达了synNotch诱导的治疗分子,而在外周(如脾脏)中没有任何表达。

脑胶质母细胞瘤模型的治疗效果:CNS感应型T细胞配备了靶向抗EphA2/IL-13受体 2(EphA2/IL13Ra2)的CAR,在小鼠脑胶质母细胞瘤模型中表现出高效且持久的肿瘤清除效果。

双瘤模型的特异性验证:在一个脑部与皮下双肿瘤模型中,CNS感应型T细胞仅清除脑内植入的肿瘤(实线红线),而对皮下植入的肿瘤(点线粉线)未产生影响。这表明这些T细胞的激活和功能执行严格限制在脑部环境中。

多层精准机制:安全与效率的平衡

synNotch技术的双层精准机制是其核心亮点。首先,通过组织特异性识别机制,T细胞仅在目标区域被激活;其次,通过分子特异性设计,治疗因子只针对特定的病理信号发挥作用。这种设计极大地降低了治疗的副作用风险。

数据显示,接受synNotch治疗的小鼠中仅有5%出现轻微副作用,而对照组中这一比例高达40%。更为重要的是,非靶组织的损伤率低于1%,远低于传统治疗20%以上的损伤水平。

此外,这一技术还允许对治疗过程的动态调控,例如通过调整抗原识别灵敏度来优化治疗效果。这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未来

尽管synNotch技术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显著优势,其临床转化仍面临挑战。如何确保工程化T细胞在人体内的长期稳定性,以及大规模生产中的成本和效率问题,都是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研究团队已经启动了早期临床试验,以评估synNotch-T细胞在脑胶质母细胞瘤和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初步结果显示,这种疗法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同时在小规模患者中显示出初步疗效。

synNotch技术的潜力远不限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靶向其他组织特异性抗原,这一技术或许能够应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包括肺纤维化、肝纤维化以及某些类型的转移性癌症。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生产工艺的改进,synNotch技术有望成为精准医疗的重要基石,为个性化治疗开辟更广阔的前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