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Engl J Med:当寂静被打破!基因疗法让遗传性耳聋儿童重闻世界之声 |
![]() |
要理解这项疗法的巧妙之处,我们先来看看耳朵最深邃的结构,耳蜗(Cochlea),去探寻声音的生命之旅。当声波经过外耳和中耳的传导,最终会振动耳蜗内的液体。这些振动会像风吹麦浪般,拂过一排排被称为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s)的感官细胞。内毛细胞是听觉系统的第一道 麦克风 ,它们能将机械振动能转化为电信号。
然而,信号的产生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将其传递出去。内毛细胞的底部连接着听神经(Cochlear Nerve)的末梢,两者之间有一个微小的间隙,叫做突触(Synapse)。当内毛细胞被激活时,它会释放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这些化学信使跨越突触间隙,激活听神经,从而将声音信息以神经脉冲的形式发送到大脑。
而故事的主角,耳畸蛋白(otoferlin),正是在这个关键的信号释放环节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一种钙离子传感器(Calcium Sensor)。当内毛细胞兴奋时,钙离子会涌入细胞内,耳畸蛋白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并迅速启动一个复杂的分子机器,促使装载着神经递质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完成信号的释放。没有耳畸蛋白,即使内毛细胞功能完好,钙离子信号也无法被有效 ,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就会被阻断。这就好比一个功能完好的麦克风,却断了连接功放的信号线,再洪亮的声音也无法传递出去。
患有OTOF基因缺陷的儿童,其内毛细胞等耳蜗结构通常是完整的,问题就出在这条断掉的 信号线 上。他们虽然听不见,但其听觉系统的 硬件 基础依然存在。这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理论基础:如果能将一个功能正常的OTOF基因 快递 到内毛细胞中,让它们重新开始生产合格的耳畸蛋白,是否就能修复这条断裂的信号通路,让沉寂的世界重新奏响乐章?
双AAV的 特洛伊木马 :一份超大号的基因快递理论的曙光虽已显现,但实践之路充满挑战。最大的技术障碍之一在于 快递包裹 的尺寸。研究人员选择的 快递载体 是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这是一种在基因治疗领域被广泛使用的病毒载体。它经过改造后,不会致病,能高效地将基因物质带入目标细胞。然而,AAV的装载容量有限,而人类的OTOF基因是一个 大块头 ,其完整的基因序列远远超出了单个AAV病毒所能承载的极限。
面对这个难题,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巧妙的 双载体系统 (Dual AAV System)。他们将完整的OTOF基因编码序列一分为二,分别装入两个独立的AAV1病毒载体中。第一个AAV载体携带基因的 前半段 ,第二个则携带 后半段 。为了确保这两个片段能在细胞内正确地 合体 ,研究人员在片段的连接处设计了特殊的识别序列。
当这两种AAV病毒被一同注入耳蜗后,它们会感染内毛细胞。一旦进入细胞核,细胞内的分子机器就会将这两个基因片段重新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且功能正常的OTOF信使RNA(mRNA)转录本。随后,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工厂,核糖体,便会以此为蓝图,制造出功能健全的耳畸蛋白。为了确保这份 基因快递 能够投递,研究人员还使用了一个毛细胞特异性的启动子(Myo15 promoter),它像一个精确的 邮政编码 ,确保OTOF基因只在内毛细胞中被激活和表达,避免了在其他细胞中 误投 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这种 分装-递送-自组装 的策略,不仅成功绕开了AAV载体的容量限制,也体现了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高度精准与智慧。这个名为DB-OTO的疗法,就如同一个承载着生命密码的 特洛伊木马 ,悄无声息地潜入沉睡的细胞,只为唤醒那失落已久的听觉功能。
从 听不见割草机 到 能听见耳语 :数据的力量CHORD临床试验招募了12名年龄从10个月到16.4岁不等的OTOF基因相关性耳聋患儿。在接受治疗前,所有孩子的听力水平均处于 极重度聋 (Profound Deafness)状态,他们的平均听阈超过90分贝听力级(decibel hearing level, dB HL)。这意味着,他们无法听到像汽油动力割草机这样巨大的声响。
研究人员通过一次精细的外科手术,将含有DB-OTO的悬液直接注入孩子们的耳蜗。一部分孩子接受了单耳治疗,另一部分则接受了双耳同时治疗。结果是惊人的。研究设定了一个关键的疗效终点:在治疗后第24周,受试者的纯音听阈测试(Pure-tone Audiometry, PTA)平均值是否能达到70 dB HL或更低。这是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阈值,通常意味着患者可以不依赖人工耳蜗进行有效的自然声学听觉。
数据显示,在12名参与者中,有多达9名(占比75%)成功达到了这一主要终点。这一比例不仅远超预期的学模型,其P值更是达到了1.1 10⁻ ,表明这一结果极不可能是偶然发生的。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孩子听力的改善程度。其中,6名参与者能够听到轻声说话(soft speech),其听阈达到了45 dB HL以下。而有3名参与者的听力甚至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 25 dB HL),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探测到耳语(whispers)般细微的声音。
这种听力的恢复,不仅仅是主观感受上的改善,更有客观神经生理学证据的支持。研究人员通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测试,直接记录了声音信号在听神经通路中传导时产生的电活动。在治疗前,所有参与者都无法记录到有效的ABR信号。而在治疗24周后,同样是这9名取得显著疗效的参与者,他们的ABR测试显示,在低于90分贝正常听力级(dB nHL)的刺激下,出现了明确的脑干电位反应。这有力地证明了DB-OTO疗法确实修复了从内毛细胞到听神经的信号传导通路,恢复了听觉系统的生理功能。
这种疗效并非昙花一现。在对8名参与者进行超过24周(最长达72周)的持续观察中,他们的听力水平保持稳定,甚至在一些个体中还观察到持续改善的趋势。这表明,单次基因治疗带来的效果是持久的,这对于旨在实现长期功能恢复的疗法而言至关重要。
年龄的枷锁,能否被打破?在神经科学领域,一直存在 关键期 (Critical Period)的概念,即大脑的特定功能(如语言、视觉、听觉)在发育早期有一个最佳的学习和成形窗口。一旦错过这个窗口,大脑的可塑性就会下降,相应功能的学习和恢复将变得异常困难。对于先天性耳聋,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大脑的听觉皮层长期得不到来自耳朵的信号刺激,其处理声音的能力就会逐渐退化或被其他感官功能所 占用 。
因此,一个自然而然的疑问是:DB-OTO基因疗法是否只对年幼的婴幼儿有效?CHORD研究的结果,对这一传统观念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在12名参与者中,有两位接受治疗时的年龄已经达到了16岁。她们在长达16年的寂静中成长,大脑的听觉中枢从未接收过结构化的声音信息。按照传统理论,即使此时恢复了外周的听觉信号输入,大脑可能也已经 忘记 了如何去聆听和解码。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两位青少年参与者在接受DB-OTO治疗后,同样显示出了显著的听力改善。她们的听阈水平和听性脑干反应都得到了明显的恢复。这个发现意义非凡,它暗示着人类大脑听觉系统的可塑性可能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强大得多。或许,听觉皮层并非在没有信号时就完全 关闭 或 改道 ,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 休眠 或 待机 状态,一旦来自外周的、符合生理模式的自然听觉信号被重新接通,它就有能力被再次激活,并开始学习处理这些全新的信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年龄完全不重要。早期干预无疑对于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但这项研究至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重新审视感官剥夺与大脑可塑性之间的关系,也为那些错过了传统干预最佳时机的大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大脑的潜能边界,究竟在哪里?
当疗法并非万无一失:从个案中寻觅线索在CHORD试验中,尽管总体结果令人鼓舞,但并非所有参与者都获得了理想的疗效。其中,3号参与者在治疗后未能显示出明显的听力改善。
这个 无应答 案例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探索机会。为什么同样的疗法,在具有相似基因型和临床特征的患者身上,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研究报告指出,这名参与者的外科手术过程顺利,但其体内针对AAV1载体的中和抗体滴度在治疗后呈现出相对平缓的增长。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暗示着注入耳蜗的药物剂量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充分到达靶细胞,导致内毛细胞中表达的耳畸蛋白水平不足以启动有效的突触传递。
这一案例凸显了基因治疗实践中的复杂性。药物的精准递送、个体系统的状态以及其他尚未被发现的生物学变量,都可能成为影响最终疗效的关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该名患儿在确认治疗无效后,成功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并且听力得到了改善。这说明,DB-OTO疗法即便失败,似乎也不会对耳蜗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为后续的补救性治疗保留了可能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发现与预存抗体有关。在基因治疗领域,一个普遍的担忧是,如果患者体内预先存在针对AAV病毒载体的抗体,这些抗体可能会在治疗时攻击并清除病毒载体,导致治疗失败。然而,CHORD研究采取了更为开放的策略,并未将这些患者排除。结果显示,一位基线抗体滴度最高的参与者,反而获得了非常强劲的听力恢复。
这一发现极具价值,它提示我们,内耳可能是一个具有某种程度 免疫豁免 (Immune Privilege)特征的器官。这意味着,全身循环系统中的抗体或许难以高效地进入耳蜗内部,从而无法有效干扰在那里进行的基因转导过程。如果这一假设得到证实,将极大地拓宽AAV基因疗法的适用人群,并为未来可能需要的重复给药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不止于听到:双耳聆听与未来的交响听觉的奇迹,并不仅仅在于 听到 声音本身,更在于大脑如何利用双耳信息构建一个立体的、富有层次感的声音世界。我们能够分辨声音的来源方向(声源定位,Sound Localization),能够在嘈杂的餐厅里专注于朋友的交谈(噪声环境下的言语理解,Speech Understanding in Noise),这些高级听觉功能的实现,都高度依赖于双耳的协同工作。
CHORD研究的设计也体现了对这一点的深刻理解。试验从最初的单耳治疗过渡到了双耳同时治疗。接受双耳治疗的三名参与者,其双侧耳朵都表现出了相似且显著的听力改善。从安全性的角度看,双耳同时给药并未带来额外的风险。
研究人员认为,实现双耳听力(Bilateral Hearing)的恢复,是最大化患者的关键。它不仅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复杂的社交环境,对于他们的学习、安全以及对音乐等复杂声学信号的欣赏能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项研究,以坚实的数据证明,通过精准的基因干预,恢复一种关键蛋白的功能,足以让一个复杂的感官系统重新焕发生机。DB-OTO不仅为OTOF相关性耳聋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更为其他形式的遗传性感官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概念验证和宝贵经验。
当然,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我们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来确认疗效的终极持久性,需要扩大样本量来更全面地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优化递送技术以克服 无应答 的挑战。但无论如何,这扇通往未来的大门已经被叩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抑郁不只是“情绪感冒”!Science 子刊揭密:大脑糖链“脱落”才是关键,靶向修复或破治疗困局 (2025-10-15)
- N Engl J Med:当寂静被打破!基因疗法让遗传性耳聋儿童重闻世界之声 (2025-10-15)
- 《勇敢的心》推出第三期 对话刘建实:以心为灯,照亮医学与人性之路 (2025-10-15)
- 首儿所构建儿童安康评估系统,以数据为基守护将来 (2025-10-15)
- 解读:河北做好2025年城乡住民根本医疗保证无关任务 (2025-10-15)
- 江西:进一步推动集采药品“三进”任务走深走实 (2025-10-15)
- 广西展开医疗服务价钱规范管理(第六批)的关照 (2025-10-15)
- “传统中药+益生菌”要结合起来吃?Phytomedicine:六味地黄丸协同动物双歧杆菌改善围绝经期动脉粥样硬化新机制 (2025-10-15)
- Nature子刊:深圳湾实验室甘文标团队揭示大脑如何保护学会的技能不丢失 (2025-10-15)
- 碧迪医疗首款港澳药械通器械获批,中国恶性胸腔积液治疗实现全球同步 (2025-10-1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