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保健品品牌动态 > 六成保健品为健康食品 没有保健功能

六成保健品为健康食品 没有保健功能

  卵磷脂、胶原蛋白、维生素片、蛋白质粉……市场上林林总总的保健品名目繁多,然而其中有近六成其实是健康食品,并不具备保健品功效。市消保委昨发布“普通食品、保健品与药品消费者辨识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消费者对于三类产品辨识的正确率仅在50%左右,将普通食品误认作保健食品的现象较为普遍,辨识正确率不足45%。


  上海保健品协会秘书长张福敏昨指出:“现在所谓的保健品市场,其实六成是健康食品,真正的保健食品只有四成。”目前本市保健品年销售额达120亿元,其中保健食品为50亿元,健康食品则为70亿元。本市最大的凯旋门保健品市场销售额一年达100亿元,而其销售的真正保健食品仅占到三至四成。


  90%以上的消费者是凭借感觉来判断购买保健品的属性。引起消费者混淆的原因体现在产品名称、形态、外包装、说明、价格等,以及消费者自身年龄、生活状况、消费认知观念等两大方面。其中,经营者的不规范宣传是引起消费混淆的主要原因。

 

  一、商品名称凸显“成分”

  市场上近一半商品名称直接冠以其主要成分,这可能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作为一般药品的命名习惯,易引起消费者对食与药的混淆;二是部分经营者可能利用产品所含的少量营养成分,暗示消费者该产品中“富含”该营养成分,造成宣传的扩大效应。例如某宣称富含“免疫球蛋白”的胶囊类样品,但具体含量却未在商品包装上显示,令人困惑。

 

  二、利用生产或推荐单位的“权威效应”

  一些消费者在辨别商品时,会不经意产生“权威效应感”,以生产单位与推荐单位来判断商品性质。例如“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配制酒”,仅仅是普通食品;“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也并不都是保健品。此外,个别样品仍然将“行业协会推荐产品”字样记载于商品名称之下,而其实只是普通食品。

 

  三、商品外包装“显著相似”

  市场上商品外包装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三类商品在包装上显著相似,有“扁形瓶装”,还有“小型圆筒形包装”等。例如某公司的两件样品“深海鱼油软胶囊”与“维生素EC含片”,以及两类不同品牌的“维生素C泡腾片”,明明不都是保健食品,却披上了相似的外衣。二是虽然包装视觉效果上略有差异,但局部的共性构成了实质上的相似,例如同为“破壁灵芝孢子粉”,但性质不同的两件样品,虽然视觉差异明显,但面对两种名称完全相同的商品,消费者很难区分。

 

  四、说明及标签“暗示功效”

  宣传包装上通过暗示功效的方式来美化商品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例如名为“某胶原蛋白果汁饮料”的样品,其“内调外养高效美肌”的广告标语可能直接引发消费者对于保健品功效的特殊感受,进而产生误解。

 

  五、类似商品市场价格的差异

  价格因素不是引起普通食品、保健食品与药品误认的主要因素,然而,当几件商品名称、包装与功效均显著相似,但价格差异较大时,价格因素会直接影响判断,从而引发错觉。例如同为胶原蛋白产品的“胶原蛋白维C片”与“胶原蛋白软胶囊”,由于市场价格差异较大,令消费者无从判别。

 

  六、营养素产品辨识率低

  市场上明示具有营养素成分的商品不胜枚举,然而,营养素产品的法律地位至今尚未完全确认。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目前在我国,“营养素补充剂”(国外称之为“膳食补充剂”)仍属于保健食品,但国家正倾向于“参照”而非“按照”保健品对其加以管理。但无论如何,营养素产品不能一概被认作为保健食品,而这就在客观上为消费辨识增添了难度。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