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两性知识 >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尤其是3岁左右的婴幼儿,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婴幼儿的个人卫生,注意观察孩子的健康情况,做好预防措施。

另外要指出的是,手足口病虽然容易侵袭婴幼儿,但并不代表成年人完全没有患病几率。

像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慢性病患者(如结核病患者、肾病、肿瘤病人)等也有可能患上手足口病。

高发季节。

春季春季及春夏之交的5至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

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公共场合,风大的天气要减少或避免外出。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手足口病病毒的传播,虽然有空气传播的可能,但仍是以粪口传播(即消化道传播)为主。

因此,在少到公共场合的同时,更要关注婴幼儿的卫生,看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养成把什么都放进嘴里的习惯;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一定要洗手,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

典型症状。

对称疱疹疱疹。

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在手心、足掌心、口腔黏膜及臀部等处出现疱疹,其特点是从小米粒到绿豆大小不等,疱壁较厚,不易溃破,不发痒。

80%的手足口病疱疹可同时出现于手、足、口腔等处,但有时也会单独发生在手心或口腔、臀部等部位。

不过,若是单独出现的疱疹,而且疹子越小、数量越少时,往往提示手足口病重症,当引起注意。

疱疹出现在手足的部位,往往是在手心、脚心,很少在手背、脚背;而且一般是对称性出疹,即左右手、左右脚同时可见,很少只见于单侧。

发热。

手足口病属于肠道病毒的感染,因此,发病除可见疱疹外,还有发热、精神状态较差等症状,部分患儿可见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表现。

鉴别。

湿疹、水痘手足口病与湿疹、水痘的症状表现是存在差别的。

湿疹很少有发烧的情况,而且皮疹仅限于颜面、手背等局部,很少见于手脚心;而水痘虽然也表现为疱疹,但水痘多为全身性的,多见于躯干部位,且容易溃破,可结痂。

死亡原因。

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手足口病一般分为四期。

手足口等处出现疱疹及疱疹性咽峡炎属于一期,大多数患儿均处于这一期,只要密切关注其发展动向,掌握相关防治知识,并规范治疗,是完全可以控制其病程发展的。

二期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属于重症,为控制重点。

当患者在3岁以下,皮疹出现三四天,体温高于39℃时,见到下面三点的任一点时,均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以避免向三期发展。

①精神状态较差,出现嗜睡或烦躁不安;②呕吐,开始为进食后呕吐,发展到后来即使不进食亦可呕吐,并伴有精神不振;③惊跳现象,即四肢不自觉的抖动,提示神经系统受损;若在睡眠中每小时出现惊跳2次以上,则更要密切关注。

另外,即使没有这三点表现,但白细胞>15×109/l,血糖>8~9mmol/l时,亦提示危重症。

除上述表现外,当患者出现呼吸频率增加、心率加快、呼吸困难(急促)、血压升高等症状时,则提示疾病向三期转化。

三期则属危重症,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但如果可以度过三期,则可进入恢复期。

托幼幼儿。

注意询问对于需要托幼的孩子,家长更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并要有意识地向孩子、幼儿园老师、其他家长等询问情况,一旦发现症状要隔离治疗;如果发生疫情,则应等疫情解除后再去幼儿园。

免疫。

非永久性手足口病并不能使人获得对该病的永久免疫,它是可以重复发病的。

这是因为对于手足口病的致病病毒,机体产生的抗体并不足以抵抗下次病毒的侵袭,这也是现在尚无手足口病疫苗的原因。

所以对于此病,大家一定要注意预防。

护理治疗。

家居通风如果患上手足口病,除了遵医嘱及时治疗外,家庭护理要重视开窗通风。

另外,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湿热致病,故可应用清热解毒中药配合治疗,如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痰热清注射液等药物,可在医师指导下对症使用。

预防。

洗手消毒对于手足口病的预防,现在并无特效预防药物,故大家应掌握一些生活中的预防措施。

消毒。

对于患儿接触过的物品如玩具等用含氯杀毒剂进行擦拭,像84液、漂白粉等均可。

曝晒。

除了居室多通风外,经常曝晒衣物、被子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洗手。

勤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但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导致发病的,酒精、来苏水等并无作用,故洗手时应使用皂液代替固体肥皂。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