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内外企合作双赢将成必然

内外企合作双赢将成必然

  改革开放后,外资引入对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国内医药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可否认,其对我国医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在当今医药行业群雄逐鹿,胜负难分的“春秋”时代,关于“谁主沉浮”的议论变得尤为热烈。事实上,市场的大发展要求外资与内资医药企业必须面向未来,携手共进,在中国市场上,双方不仅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协作、双赢的关系。那么,当前内外资医药企业的博弈关系到底是处于何种状态,现进行一次粗线条的梳理,也许可以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楚河汉界分明

     目前,合资和独资类企业数量约占我国医药企业总数的30%,销售额约占整个医药产品销售额的26%-27%,是中国医药市场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自1980年外资企业日本大冢制药作为首家外资企业落户天津至今已近30年,跨国企业在华医药领域的投资不断扩大,包括辉瑞、默沙东、罗氏、葛兰素、诺华、拜耳等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均已在华投资设厂,不少外资企业还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研发中心,并把触角伸向药品批发领域,在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内外资企业间虽有合作,但仍没有形成面上的交流,互相间的资源配置仍有较大发挥空间。业内人士曾几度策划有中外医药企业共同参加的研讨会,也因外资企业大多关注知识产权、技术创新、医保目录和市场进入等问题,与内资企业难有共同话题而搁浅。

  实力悬殊明显

     中外医药产业结构的巨大差距,直接反映在中外医药企业的实力对比上,并对处于弱势的内资企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冲击。外资企业强大的研发、生产能力和一流的营销、管理水平,使内资企业的确领略到了“船坚炮利”的威力,加之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更使内资企业客观上处于下风的境地。在政府攻关方面,外资企业凭借较强的理性预期与游说能力颇具优势,往往在政策出台之前就做好了多种预案,总显得处变不惊。

     在具有传统优势的中成药领域,2008年也竟然出现了有史以来首次的贸易逆差,在中国制造的中药产品国际市场开拓难度日增的情况下,“洋中药”却长驱直入国内市场。一些国外植物药企业在中国以具有竞争性的价格大量采购中药材,用于高附加值的植物药制剂生产,使国内中药材生产与经销企业的议价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力量消长进程提速

     在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较强的互动关系。近年来,面对强大的外资企业,不少内资企业敢于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超,除稳定好国内市场外,不断拓展新的国际市场份额,不少较有实力的内资企业已在境外上市、并购并设立绿色投资项目来打造自己的品牌。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资企业母国市场的影响开始逐渐增大。

  实际上,印度制药企业的强大也是采取了“外围战”的策略,其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同时改变了外资企业曾在印度国内一统天下的局面。当前,对于“不差钱”的内资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国内外市场创造的机遇,在生产技术与工艺、产品研发、营销和内部管理方面展开高端学习,加快缩短与外资企业的距离。而对于外资企业而言,也必须对所处的形势予以清醒的认识,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便更加自如地运筹帷幄,争取主动。

  合作双赢将成必然

     随着中国承接越来越多的外包业务,外资企业过去奉行的只转移非核心业务的做法显然已无法适合形势的需要,许多核心业务势必通过与中国企业和医药研发机构形成的外包联盟向中国转移。而中国企业“走出去”所获取的国际一流产品、技术和管理水平等也会通过企业的内部机制传导至国内的母公司,国内外市场的界限将愈加淡化,内外资企业的关系也会愈加多元化。

  面对市场这一新的形势,摒弃“零和规则”,走协作、双赢之路已成为内外资企业获得最大利益的选择,至于内外资企业谁能在新一轮的调整与变化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将是下一阶段至关重要的课题。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