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打雷劈”时哪里最安全 |
![]() |
你是否对这样的场面心生恐惧:天空乌云压顶,整个世界笼罩在黑暗之中,突然一道闪电击破长空,随后“咔嚓”一声,隆隆雷声在头顶作响,接着瓢泼大雨从天而降……
当电闪雷鸣的时候,你是否已做好防雷电准备呢?俗话说“天打雷劈”,如果防范不当,可能会引雷电上身。这是为什么呢?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如果人被雷电击中,电流会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另外,雷击时产生的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雷声闪电只相隔两秒最危险
由于雷雨天气往往来得突然,狂风暴雨伴随着雷鸣闪电,人们在慌乱之中常常只顾躲避风雨,却忽视了防雷电。雨,可能淋湿一身着凉而引起发热感冒,但如若遭到雷击,轻则晕倒受伤,重者当场死亡。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防雷电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在户外,只有雷暴发生在人所处位置周边时才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即近雷暴对人体产生的直接雷击,远雷暴一般不需要采取防范措施。
判别远近雷暴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云地闪电发生时产生的声、光现象的时间差来判定。因为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只不过光的传播速度快,为每秒30万公里,而雷声的速度只有每秒340米,比光速慢得多。所以,如果看见闪电后在1秒钟,也就是一眨眼的时间就听到雷声,说明雷击点就在附近300米处;一般看见闪电和听到雷声时间隔为2秒钟的时候是最危险的。
户外防雷:寻找庇护,降低身体重心
曾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田间劳作的夫妇俩同时遭到雷击,丈夫逃过一劫,而妻子却意外身亡。
据有关人员调查,发现此处地势开阔,没有大树。天下大雨时,夫妻两人匆匆往家中赶,其间丈夫因下雨路滑跌了一跤,肩上的锄头也飞出老远。就在这时,一道闪电从空中袭来,妻子应声倒地。
妻子肩上扛的锄头,是吸引雷击的罪魁祸首,而逃过一劫的丈夫,恰恰得益于他适时地摔了一跤,一则高度变小了,二则锄头也飞了。可见,防雷击也是有方法可寻的。
雷击伤亡事故并不鲜见。在雷雨天气下,如何预防雷击呢?
雷电交加时,如果人身在室外,应立即寻找蔽护所。如装有避雷针的、钢架的或钢盘混凝土建筑物,可以作为避雷场所,具有完整金属车厢的车辆也可以利用;如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时,应尽量降低重心或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蹲下,降低自己的高度,双脚并拢,减少跨步电压带来的危害。可手放膝上,身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壕沟或土坑里,如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更好。
如果在野外,千万不要靠近空旷地带或山顶上的孤树,这里最易受到雷击;因为雨后,大树潮湿的枝干相当于一个引雷装置,如果用手扶大树,就仿佛用手去扶避雷针一样。在打雷时最好离大树5米远。另外,停留在野外的人群,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应拉开几米的距离,不要挤在一起,也可躲在较大的山洞里。
当头发竖起或皮肤发生颤动时,就可能要发生雷击了。受到雷击的人可能被烧伤或严重休克,但身上并不带电,可以安全地处理。
如果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着离开现场。

- 相关报道
-
- 中疾控:建议公众暑期出游关注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和健康提示 (2025-07-14)
- 高温湿热如何祛湿养生?医务人员分享夏至健康攻略 (2025-06-19)
- 视力好就代表眼睛健康?专家揭示眼健康误区 (2025-06-09)
- 中疾控专家:新冠疫情正在一些省份出现下降趋势 (2025-06-06)
- 回应家长关切 中医药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护航 (2025-06-04)
- 最新研究显示 我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升至43.7% (2025-05-26)
- 小满节气如何养生保健与防治疾病?江西组织专家解答 (2025-05-22)
- 专家:儿童肥胖是营养失衡的表现 需多方共同关注 (2025-05-21)
- 世界哮喘日:普及吸入治疗,推动哮喘全病程规范化管理 (2025-05-07)
- 专家:长期吃生冷食物和“苦夏减重”均不可取 (2025-05-0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