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日常调理 > 专家提醒考生:临考“补脑”无益

专家提醒考生:临考“补脑”无益

据工商管理部门掌握的情况,当前保健品广告在各大媒体上铺天盖地:某一保健品以“升学加油站”名义声称:“服用十多天后,可见明显健脑功效,连续服用效果更佳,使考生在紧张的考前复习期间,减轻心理压力,精力充沛,记忆力提高,骨骼生长快”;另一保健品则在广告中打出醒目标题“大脑被‘塞’住了吗”,突出该产品能使大脑开“窍”,能助考生一臂之力;还有一个保健品在广告中首先提出一个所谓“有趣”的现象:“许多老师都发现一个现象:一些比较用功的学生,成绩却比不上一些看起来贪玩的学生。原因是什么呢?天赋不同吗?未必!”最后得出结论:很多学生服用该保健品后反映,每天早晚喝一支该保健品感觉就像课间休息了15分钟,上课的状态特别好,这是许多成绩好却不“用功”的学生的成功秘诀。

可是,这些保健品真的是一吃就灵吗?从浙江省工商部门查处的有关违法保健品广告来看,这类广告存在三种误区:一是夸大产品功效,不科学地宣称已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能全面改善大脑营养,彻底消除疲劳,强化记忆、活跃思维;二是将学生取得的良好成绩归结于服用了某些保健品;三是为达到促销目的,渲染紧张气氛,夸大临考记忆短路现象,加重考生思想包袱。

针对家长们给考生“补脑”的良苦用心,浙江大学医学营养学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李教授认为,不能过分迷信保健品,毕竟保健食品仅仅具有特定保健功效,适宜于特定人群,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短期内服用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保健品并不是对考生成绩起神奇作用的“灵丹妙药”。

浙江大学的骆教授则认为,对于孩子的营养状况,家长其实不需过分担心。脑保健品中的不饱合脂肪酸、维生素、脑磷脂、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都可以通过正常的饮食从食物中获得,要做的只是平衡缮食、合理营养。就考生而言,成绩的好坏关键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考生考前应注意劳逸结合,自我调节。临考的记忆短路是因心理紧张造成的,因此解决的关键是调整好紧张心理,学会自我放松。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