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中青年医生频频倒下,症结出在哪儿,刺痛了谁? |
![]() |
北京三甲医院近两周内接连倒下三名骨干医生:10月12日,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任医师张普柱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5岁;10月24日,42岁的阜外医院麻醉医生昌克勤在手术室内突然昏迷,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10月25日,积水潭医院骨科专家丁易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48岁。中青年医生的频频倒下,症结出在哪儿,刺痛了谁?
影响:医生朋友圈“同病相怜”
身边同伴猝然倒地,对医生群体震撼很大,医生“朋友圈”遍传各种“悲伤”。北大医院一名医生说,其实,医生过劳猝死并不罕见,只是在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频发的背景下,“接连、三甲医院、四五十岁”这些关键词,才使得上述事件瞬间成为关注热点。
成熟的中青年医生都有一个“漫长”的成长路径。通常博士毕业已30多岁,40多岁正是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尤其是外科医生,等到60多岁,眼也花了,手也抖了,很难再承担动辄连续一二十个小时的高强度手术。因此,中青年医生频频倒下,不仅令人痛惜,更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深思。
现状:医生连轴转、24小时值班是常态
说到每周一两次的24小时值班制度,一位青年医生向记者苦笑,“实际何止24小时?下了夜班还要接着出个一天或半天的门诊。”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有两成医生甚至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在科室比较中,急诊、外科、骨科、心内科、儿科、妇产科、呼吸、消化、神经、耳鼻喉等重点科室都是“重灾区”,而这些科室35岁至55岁之间的骨干力量,正处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的状态。
“救死扶伤”的医生难道不懂得自我保护吗?一位眼科医生向记者说得直白,“不是医生不懂得自我保护和调节,工作负荷大、连轴转、手术风险大等让医生注意力都聚焦在工作上,常忽视了自己的健康。”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不同科室的医生都有不同的“职业病”。常见的发病原因,多数是由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突发造成的心血管急症,一旦发作,后果常不堪设想。这也造成了医生健康“灯下黑”的现象。
警示:医生短缺可能“加剧”
工作负荷大和医生紧缺关系很大。空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薛晓东举例说,各大医院麻醉科医生配备普遍不足,工作压力大,还有私立医院来“挖墙脚”。不少私立医院愿以年薪30万元以上的高薪聘请麻醉医生。前段时间,3个月内就有6名医生陆续辞职,造成医生紧缺情况“雪上加霜”。
编制也有限。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井喷式”爆发,大型三甲医院的门急诊接诊量都在猛增,但医生人数并没有相应大幅扩编。
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2011》显示,2000年至2010年每万人拥有的医生人数,欧洲各国在30人至49人之间,我国只有14.6人。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结构不均衡,“小医院冷冷清清,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仍未有较大改善,近期倒下的这些骨干医生都是来自不堪重负的大医院。
医生“养成”不易,优秀医生更是稀缺,在新华健康记者采访的多位医生中,很多人都表示,“不赞成下一代继续学医”。
一位医学专家警示,如果不采取切实措施改变现状,今后中国医生短缺现象可能会日益加剧。
一个个中青年医生的倒下,刺痛的不仅仅是医生的家庭和身边人,更关乎全社会所有人的健康与幸福。让中青年骨干医生猝然倒下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不再频发,改善医生生活工作条件、环境,保障医生权益,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刻不容缓。医药网新闻
影响:医生朋友圈“同病相怜”
身边同伴猝然倒地,对医生群体震撼很大,医生“朋友圈”遍传各种“悲伤”。北大医院一名医生说,其实,医生过劳猝死并不罕见,只是在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频发的背景下,“接连、三甲医院、四五十岁”这些关键词,才使得上述事件瞬间成为关注热点。
成熟的中青年医生都有一个“漫长”的成长路径。通常博士毕业已30多岁,40多岁正是职业生涯的黄金期,尤其是外科医生,等到60多岁,眼也花了,手也抖了,很难再承担动辄连续一二十个小时的高强度手术。因此,中青年医生频频倒下,不仅令人痛惜,更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深思。
现状:医生连轴转、24小时值班是常态
说到每周一两次的24小时值班制度,一位青年医生向记者苦笑,“实际何止24小时?下了夜班还要接着出个一天或半天的门诊。”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有两成医生甚至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在科室比较中,急诊、外科、骨科、心内科、儿科、妇产科、呼吸、消化、神经、耳鼻喉等重点科室都是“重灾区”,而这些科室35岁至55岁之间的骨干力量,正处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的状态。
“救死扶伤”的医生难道不懂得自我保护吗?一位眼科医生向记者说得直白,“不是医生不懂得自我保护和调节,工作负荷大、连轴转、手术风险大等让医生注意力都聚焦在工作上,常忽视了自己的健康。”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不同科室的医生都有不同的“职业病”。常见的发病原因,多数是由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突发造成的心血管急症,一旦发作,后果常不堪设想。这也造成了医生健康“灯下黑”的现象。
警示:医生短缺可能“加剧”
工作负荷大和医生紧缺关系很大。空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薛晓东举例说,各大医院麻醉科医生配备普遍不足,工作压力大,还有私立医院来“挖墙脚”。不少私立医院愿以年薪30万元以上的高薪聘请麻醉医生。前段时间,3个月内就有6名医生陆续辞职,造成医生紧缺情况“雪上加霜”。
编制也有限。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井喷式”爆发,大型三甲医院的门急诊接诊量都在猛增,但医生人数并没有相应大幅扩编。
世卫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2011》显示,2000年至2010年每万人拥有的医生人数,欧洲各国在30人至49人之间,我国只有14.6人。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结构不均衡,“小医院冷冷清清,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仍未有较大改善,近期倒下的这些骨干医生都是来自不堪重负的大医院。
医生“养成”不易,优秀医生更是稀缺,在新华健康记者采访的多位医生中,很多人都表示,“不赞成下一代继续学医”。
一位医学专家警示,如果不采取切实措施改变现状,今后中国医生短缺现象可能会日益加剧。
一个个中青年医生的倒下,刺痛的不仅仅是医生的家庭和身边人,更关乎全社会所有人的健康与幸福。让中青年骨干医生猝然倒下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不再频发,改善医生生活工作条件、环境,保障医生权益,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刻不容缓。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面对阿尔茨海默病 如何抵御“脑中的橡皮擦”? (2025-04-07)
- 专家呼吁:多方聚力共促阿尔茨海默病早诊早治 (2025-04-01)
- 春季如何预防疾病?江西组织专家专业解答 (2025-03-21)
- 体重管理年来了!“小胖墩”如何“减负”? (2025-03-20)
- 出现这些症状需特别注意 别把花粉过敏当感冒! (2025-03-14)
- 春季谨防带状疱疹,专家支招科学预防 (2025-03-05)
- 世界肥胖日:儿童肥胖不止“肥胖”这么简单 (2025-03-05)
- 专家:合胞病毒感染危害不仅限于肺部 (2025-03-04)
- 中国疾控中心:春季这样守护校园呼吸道健康 (2025-02-28)
- 中疾控发布提示:2月需关注这些传染病 (2025-02-1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