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方案强调保基本 公益性鼓励社会办医 |
2009年启动的新医改,已进入第五个年头。进入医改“深水区”,公立医院改革艰难,甚至理不清方向;关于“公益性”与“市场化”,“补供方”还是“补需方”的争论,也已沉寂多时;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医生多点执业”的地方新政频出,社会资本与优质医疗资源从实体医疗机构到移动互联网的多元结合。再庞大的需求,遇上日益丰富的供给方,市场变革亦在所难免。这一次,公立医院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行政化”垄断能否被打破,决定着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目标的新医改,能否从方案争议和外围修缮,逆转为“触动本质”的攻坚战。
医改时间轴
2009年以后
虽然新医改方案强调“保基本”、“公益性”,但同时,鼓励社会办医的新政出台步伐,亦明显加快。
2010年12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通知》(简称“58号文”),不仅强调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还首次宣布放开“独资”试点,简化并规范外资办医的审批程序,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立审批权限下放到省一级。
2012年8月30日
经过三年酝酿,以北京市政府名义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被行业誉为鼓励社会办医的“京18条”),提出进一步开放首都医疗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在郊区新城、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区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中医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拥有高新技术和专科优势的医疗机构。
2014年以来
响应市场需求和医生要变“社会人”呼声,多省、市卫生行政部门陆续推出的医生多点执业新政,让优质医疗资源从公立医院流向社会资本办医,搭路建桥。
从办医院到建平台
10月底11月初,连续两周的时间里,两家在本世纪初即开始筹建、合计床位数超过2800张的大型医院——清华长庚医院和北大国际医院,先后通过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现场审核。
通过审核,意味着两家医院,均可以在今年年底前,正式开诊迎客。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分别位于亚洲最大居民社区——天通苑与回龙观的两大品牌医院,将为寻医看病,带来便捷的新选择;对于北京的医疗产业格局,两大医院,则犹如两颗深水炸弹,突破重重藩篱锁固,虽经多年琢磨,仍有机会引爆。
谈起十余年的过往,北大国际医院院长王杉仍掩不住思潮澎湃:北京大学“不找财政投资”的社会办医尝试,台湾长庚集团当年进京欲改变办医模式的雄心,以及之后“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政策缺失之惑,社会办非营利性医院的筹资困境……如今,清华长庚医院,已从台湾长庚集团直接举办,转为捐赠、协助清华大学举办的公立医院;而北大国际医院,在坚持社会办医的道路上,也为吸引优秀医生进驻,努力谋求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特有的“编制”。虽仍有妥协于现实的“转弯”,但政策和市场变革显然已被撬动。
在北大国际医院和清华长庚医院曲折筹建的这些年,中央、地方都陆续出台大大小小的改革政策,直接或间接降低了社会资本办医的门槛。
11月初,北大国际医院开诊前的最后筹备阶段,王杉最挂心的,就是各个专科医疗团队的组建,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能否有效融合。“北大国际医院希望搭建一个优质医疗资源聚合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无论你是在职还是退休,国内还是国外,也不介意你是专职还是兼职,前提只有一个,你的团队足够优秀,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和舒心的医疗服务。”顶着“北大”和社会办医“领跑者”两块金字招牌,王杉踌躇满志,也坦言压力巨大。
推开社会办医政策的“玻璃门”
在改革中,每一项新政的出台,都充满争论和博弈。而政策的落实,是更大的挑战。随着社会办医新政的不断出台,称这些政策是“玻璃门”、“弹簧门”的抱怨,也如影随形。在微博上拥有284万粉丝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从协和医院辞职后曾致力于开办一家扎根于社区的全科诊所。
但除了HOLD不住一间200平米的诊所一年六七十万元的房租,于莺还通过媒体申诉,“实际审批中,卫生主管部门更愿意批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
“鼓励医生开私人诊所,疏解优质医疗资源”的新政,一度被舆论解读为“纸上谈兵”。
与于莺相比,更多民资医院,在开办前后,遇到的主要困难,还不是资金和规模问题,而是繁杂的审批程序,部门之间对政策掌握不一致,医保申请难,缺乏职称晋升通道难以招揽优秀医护人员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2010年,鼓励社会办医的国务院58号文出台不久,《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在台北签署。一家民营连锁医院的董事长杨文秀看准机遇,出资筹建北京首家京台合作医院。但赴台聘请专家时,杨文秀遇阻。现任北京宝岛妇产医院院长余坚忍,初接到杨文秀的邀请,上网查询了一番,小心翼翼地回复,“大陆的民营医院,名声不好哎……”
退休后的余坚忍和其他几位台湾专家,在多番考察后,终于加入北京宝岛妇产医院。可新问题接踵而来。虽然国家明确鼓励社会资本与外资、港澳台资合资合作办医院,但台湾医师来京执业,当时仍没有配套的对接政策。专家们重新考取北京的医师执业资格证,让医院的筹建时间,又拖延几个月。
每家社会资本办医,在实际开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不一样。美中宜和医疗集团市场部总监朱志凌认为,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支持社会办医的政策都很好,但难的是,这些政策在各部门之间的把握和衔接,缺乏系统性的规划、缺乏细则和一致标准。规划和标准来自经验。
巨大的市场需求,让社会办医的经验积少成多。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统计,2013年,北京市新增39家医院中,34家为私立医院。2013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2-2015)》发布,床位配置标准每千人口5.5张,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床位配置的上限标准是每千人口4.5张,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床位配置下限标准为每千人口1张。
“按照这个规划,很多地方的公立医院已经饱和了,但社会办医,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钟东波说,对社会办医,政府已不存在规划上的压制;审批后,(社会办医)能否办得成,办得好,主要看是否经得起市场考验。“接下来,政府要做的,是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链接一:多点执业
现状公立医院医生仍觉得是“愿望”
多年来,公立医院凭借行政力量,对有优质医疗资源的绝对垄断,对患者,对医护人员,都形成巨大的虹吸作用。
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指出,民营医院多数仍小、散、乱,而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人才。“民营医院的人才是哑铃型的,多是退休医生和刚毕业的医学生,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医生少。”言下之意,聚不起阶梯形的优秀医疗团队,民营医难撑“品牌”。
离开工作24年的宣武医院,今年年初加盟北京宝岛妇产医院的谢峰,对此深有体会。“与三甲医院相比,这里的优势,是完全以病人为中心的体贴式医疗服务;老专家多,但缺少能独立在临床处理复杂病例的年轻医生。”
“培养一个合格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需要数年时间甚至更长,对于一家新成立的私立医院,如果没有开放的医生多点执业政策,难以在短时间内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作为宝岛妇产医院的院长,余坚忍更深感在私立医院招揽人才的困难。因为种种限制,公立医院的在职医生,能够通过申请多点执业,来宝岛工作,还比较少。目前,在宝岛定期出诊的专家,多数是从公立医院退休或退休返聘的医生,“他们受政策和医院的束缚小”。
作为2009年新医改的重要政策突破,“医生多点执业”试点,在鼓励社会办医,发展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上,都曾被寄予厚望。
然而,五年过去了,由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进艰难,现行《执业医师法》对医生执业地点以及注册方式的限制等等原因,“多点执业”对于多数公立医院的医生来说,仍是“愿望”。
隐因:“没时间”和“不同意”
吴健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外科主任,肝胆病区主任。在这家顶尖的三甲医院,吴健雄工作了29年。
对于多点执业,吴健雄说,“知名公立医院有一定资历的医生,都有多点执业的愿望”。但他同时觉得,“像我们这种单位,估计很少(有医生去多点执业);医院还有很多优势,病人很多,医生也基本没有多点执业的时间”。
比“没时间”更让人纠结的,是院长“不同意”。谢峰说,在宣武医院时,如果能选择多点执业,她不会辞职。吴健雄则坦言,病人总是跟着医生跑,如果多点执业放开,名医定期到其他医院出诊、“主刀”,对公立医院的门诊量、手术量,都会有较大影响。
按照现行法规,执业医师变更或增加执业地点,必须到相应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重新申请注册。在审核时,第一执业医院的书面同意,是必备要件。
尽管目前,浙江、北京、深圳等地,都在陆续拟定出台新的“医生多点执业”办法,绕过公立医院的人事编制桎梏和院长“一言堂”,为医生自由多点执业“铺路”。
但多数医生认为,地方新政能否落实,还有待观察。
“很多医生虽然对公立医院一肚子怨气,但也舍不得离开,稳定的编制,养老保障,让很多医生对公立医院仍有很强的依赖性。”上海神经外科医生宋冬雷坦言,即使愿意走出来的医生,都希望到比现有情况更好的机构去,不能否认,目前绝大多数民营医院,无法做到比公立医院更好。“这也是不少医生在体制外转了一圈,又回到体制内的原因。”
链接二:社会资本办医的未来布局
政策“松绑”有章可循
2014年10月,北京市政府接连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两个政策相互补充,“大力支持社会办医”、“鼓励符合资质的个人开办诊所”与压缩公立大医院普通门诊规模,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时间薪酬”聘用合同结合在一起,让医生多点执业的渠道更加透明;医生从“单位人”变成“职业人”,有章可循。
作为两个《意见》的参与制定者和主要落实者,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明确,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布局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与此前“放开”医生多点执业、鼓励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等政策一脉相承,是希望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释放医护人员活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以“倒逼”公立医院改革,进而“盘活”医改。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回忆,曾有市领导对支持医生多点执业,鼓励医生开私人诊所的政策心存疑虑,问他“就不怕有一天公立医院的医生都走光了?”“我说我不怕。”方来英说,从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看,上世纪80年代,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之初,国有企业职工去的很少,大家看不清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前景,宁愿守着铁饭碗。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外资的高薪吸引了一大批国企职工,特别是中高级人才。但国有企业因此完全垮掉了吗?没有。到今天,形成了充分竞争、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态势。医疗、健康领域也会走上这样的轨道。在充分竞争的人才市场机制下,医生的薪酬水平会逐渐因他们拥有的专业技术价值而提高,反过来推动公立医院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
优质医疗资源按需流动
随着医改进入“深水区”,政府和业界对社会资本办医的作用描述,也在悄悄补充。从五年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医疗需求”,到今天“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激活公立医院的改革活力,与公立医院形成良性竞争”。庄一强如是解读中国民营医院的发展前景。
他主编的《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4)》统计称,近几年,中国民营医院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全国民营医院数量已达到11514家,占全国医院总数的46%。但民营医院整体规模偏小,86%的医疗机构规模床位数不足100张;服务能力不足,全国医院的总诊疗人次中,万余家民营医院仅占10%左右,与公立医院相比尚未形成竞争力。
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申请“多点执业”,或干脆辞职,离开公立医院,投身社会办医的大潮中,或加盟民营医院,或自己开办私人诊所。
宋冬雷是其中一个。他曾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2013年,他选择离开,转投新兴的民营医院——上海德济医院担任院长。
离开体制一年半,宋冬雷感受最深的,不仅是“收入光明正大的增长”,还有很多在体制内遇到的难题,在体制外可以逐步解决。“举例讲,公立医院的服务量过大,医患矛盾难以避免;而在私立医院,环境和工作流程的设计,对医生的考核,都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医生工作的方式、方法,自然会改变。”
目前,王杉还在吸引优秀医生“落户”北大国际医院,积极通过北京大学,寻求编制。而余坚忍和朱志凌也在分别为他们的医院设计人才培养平台,“送优秀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去中国台湾、去美国培训。使他们学成之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一定话语权”,希望以此增加医院对人才的吸引力。
他们都相信,无论是社会办医,还是医生多点执业,新政的落实虽须时日,但只要开放医疗市场,终将推动医生从“单位人”向“职业人”的蜕变,优质医疗资源按需流动;无论是公立三甲大医院,还是社会资本举办的一、二级医院,都能在公平竞争后,找准自己的定位,最终普遍提升公众获得的医疗服务品质。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时期 今年发病率略有下降 (2024-11-19)
- 中国疾控中心:科学预防诺如病毒感染 (2024-11-18)
- 联合国糖尿病日说健康:远离“甜蜜的负担” (2024-11-15)
- 国家疾控局:儿童支原体肺炎这样防治效果好 (2024-11-13)
- 北方多地发病率上升,为何过敏性鼻炎患者越来越多? (2024-10-24)
- 如何在日常饮食中科学增加豆、奶的摄入?专家详解 (2024-10-23)
- 世界骨松日:多机构为“管体重、强骨骼”支招 (2024-10-21)
- 秋冬季如何科学应对呼吸道传染病?中疾控专家解答 (2024-10-09)
- 专家破解高血压认识误区 教民众科学自测血压 (2024-10-09)
- 如何防治秋冬季易患疾病?江西组织专家解答热点问题 (2024-09-2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