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原始创新能力是制约国产医疗器械发展的最大瓶颈 |
![]() |
导读:“近年来,国产医疗器械创新水平有所提升,但是我们还缺乏原始创新能力,这是制约国产医疗器械发展的最大瓶颈。”在1月31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人民政协报社联合主办的“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沙龙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表示,提高国产医疗器械创新水平需各方共同努力,尤其不能让医生成看客。
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医生不能成看客
霍勇介绍,2013年我国心脏介入手术量超过45万例,使用支架近70万个,其中超过3/4的市场已经被国产支架占据,但原创性的东西并不在我们手中。尽管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局部或细节性的改进,比如我们在世界上最早生产出有可降解药物涂层的支架,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整体上原创的产品。
霍勇指出,医疗器械创新一定来源于医生。企业也可能有好的创意,但因为他不在临床,不可能全面细致地了解疾病诊疗需求,所以对器械的需求和存在的不足,不会像医生那样清楚。但是现在中国医生每天连病人都看不完,根本没时间搞创新,也缺少这种意识,更重要的是缺乏动力,比如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利益如何分配等等。“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规定医生的创新成果归自己所有,所产生的效益80%都归自己。从国家层面也应该出台政策,鼓励临床医生参与医疗器械研发。”
国产进口医疗器械同质应同价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即使是质量上等、价格合理的国产医疗器械,进入国家公立医院的比例仍较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原院长俞光岩表示,这里有客观原因,比如某些国产医疗器械质量不过关或者稳定性不足,有的厂家或销售部门售后服务较差,用户满意度较低等等,当然也有人的原因,如患者和家属也常要求使用进口医疗器械,医务人员不积极主动使用国产产品等。
“国家政策导向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招标定价上国产进口同质不同价。”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何彦举例说,目前国产心脏支架与进口心脏支架在技术水平上没有差别,但是在招标定价时,国产支架平均单价0.8万元,进口支架平均单价1.6万元,相差1倍;在骨科植入器械方面,这个差距可以达到2~3倍。另外,由于支架招标以历史最低价为定价基准,造成原始创新产品低于仿制产品。这种招标定价政策严重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
董何彦还表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是按照17%和25%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税负较重。
董何彦建议,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同质同价,平等竞争。她还呼吁国家出台一个最高限价,在此价格线下给企业适当的议价权;比照生物制品企业4%的税率向国产支架企业征税,减轻企业税负。
俞光岩建议,学习日本和韩国经验,出台有力政策促进本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设立国产医疗器械研发的科研基金,大力支持相关企业的产品研发;加强企业与医学研究人员的科研合作,以适应医疗器械产品发展的需要。相关企业应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努力采用先进国家的标准制作产品,确保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
同时,也应通过医保政策调节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强化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相关管理人员、患者和家属对于发展民族医药工业的意识,提高使用国产医疗器械的自觉性。
医疗器械评审和监管人才队伍亟待扩大
随着我国政府加大投入、促进医疗器械产业迅猛发展,我国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对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池慧表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人才队伍严重不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348家,经营企业185575家,而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人员2459人,专职人员966人,经营监管人员3683人,专职人员1158人,即每个专职生产/经营监管人员要承担27家生产企业/160家经营企业的监管任务。
另外,注册审评人员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国产医疗器械发展的一大瓶颈。据了解,目前全国负责医疗器械注册的工作人员仅103人,各省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约有200人,其中,国家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技术审评人员仅60人,距有效完成承担基本任务的需求相距甚远。
池慧建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各级医疗器械监管部门机构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增加编制,扩充医疗器械行政监管人员队伍。
医药网新闻
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医生不能成看客
霍勇介绍,2013年我国心脏介入手术量超过45万例,使用支架近70万个,其中超过3/4的市场已经被国产支架占据,但原创性的东西并不在我们手中。尽管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局部或细节性的改进,比如我们在世界上最早生产出有可降解药物涂层的支架,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整体上原创的产品。
霍勇指出,医疗器械创新一定来源于医生。企业也可能有好的创意,但因为他不在临床,不可能全面细致地了解疾病诊疗需求,所以对器械的需求和存在的不足,不会像医生那样清楚。但是现在中国医生每天连病人都看不完,根本没时间搞创新,也缺少这种意识,更重要的是缺乏动力,比如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利益如何分配等等。“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规定医生的创新成果归自己所有,所产生的效益80%都归自己。从国家层面也应该出台政策,鼓励临床医生参与医疗器械研发。”
国产进口医疗器械同质应同价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即使是质量上等、价格合理的国产医疗器械,进入国家公立医院的比例仍较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原院长俞光岩表示,这里有客观原因,比如某些国产医疗器械质量不过关或者稳定性不足,有的厂家或销售部门售后服务较差,用户满意度较低等等,当然也有人的原因,如患者和家属也常要求使用进口医疗器械,医务人员不积极主动使用国产产品等。
“国家政策导向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招标定价上国产进口同质不同价。”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何彦举例说,目前国产心脏支架与进口心脏支架在技术水平上没有差别,但是在招标定价时,国产支架平均单价0.8万元,进口支架平均单价1.6万元,相差1倍;在骨科植入器械方面,这个差距可以达到2~3倍。另外,由于支架招标以历史最低价为定价基准,造成原始创新产品低于仿制产品。这种招标定价政策严重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
董何彦还表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是按照17%和25%的税率缴纳增值税和所得税,税负较重。
董何彦建议,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同质同价,平等竞争。她还呼吁国家出台一个最高限价,在此价格线下给企业适当的议价权;比照生物制品企业4%的税率向国产支架企业征税,减轻企业税负。
俞光岩建议,学习日本和韩国经验,出台有力政策促进本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设立国产医疗器械研发的科研基金,大力支持相关企业的产品研发;加强企业与医学研究人员的科研合作,以适应医疗器械产品发展的需要。相关企业应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努力采用先进国家的标准制作产品,确保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
同时,也应通过医保政策调节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强化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相关管理人员、患者和家属对于发展民族医药工业的意识,提高使用国产医疗器械的自觉性。
医疗器械评审和监管人才队伍亟待扩大
随着我国政府加大投入、促进医疗器械产业迅猛发展,我国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对医疗器械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池慧表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人才队伍严重不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348家,经营企业185575家,而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人员2459人,专职人员966人,经营监管人员3683人,专职人员1158人,即每个专职生产/经营监管人员要承担27家生产企业/160家经营企业的监管任务。
另外,注册审评人员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国产医疗器械发展的一大瓶颈。据了解,目前全国负责医疗器械注册的工作人员仅103人,各省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约有200人,其中,国家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技术审评人员仅60人,距有效完成承担基本任务的需求相距甚远。
池慧建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各级医疗器械监管部门机构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增加编制,扩充医疗器械行政监管人员队伍。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博腾生物与华隆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加速MATC细胞药物开发,突破实体瘤治疗瓶颈 (2025-05-13)
- 新一代BCL2抑制剂索托克拉新适应症MCL上市申请获受理,百济神州血液肿瘤管线新突破 (2025-05-13)
- 2025未来医疗100强榜单发布:立足当下,突破创新临界点 (2025-05-13)
- 《神经元》:剑桥大学团队发现,ACLY抑制剂或能治疗帕金森病! (2025-05-12)
- 《科学》新研究:一次用药,抗抑郁效果从几天延长至2个月! (2025-05-12)
- Nature头条:首次发现,这种超级细菌能够吃掉医用塑料来生存 (2025-05-12)
- 《自然》:摧毁最强促癌网络!科学家发现SHOC2是支撑RAS促癌通路的关键蛋白,阻断二者相互作用,可让RAS促癌网络瘫痪 (2025-05-12)
- Nature:耐药癌细胞的末日铁骑!揭秘溶酶体铁引发的死亡风暴 (2025-05-12)
- 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却精力充沛!我国学者发现,这个基因突变会导致天然短睡眠 (2025-05-12)
- Cell:新研究表明在同一手臂接种加强疫苗能够更快产生更有效的免疫反应 (2025-05-1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