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甲基纤维素是一种常见的乳化剂 可破坏肠道菌群、代谢组学和肠道屏障 增加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风险 |
![]() |
来源:奇点蛋糕2021-12-14 08:36
20世纪中叶以后,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与精制食品消费量的增加大致平行,这表明这类食品的某些成分可能会促进炎症。精制食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使用一种或多种乳化剂或增稠剂(以下简称乳化剂),添加乳化剂是为了改善食品质地,延长保质期[1]。目前常用的膳食乳化剂按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产物如卵磷脂;另一种是人工合成的产物,比如羧基。
20世纪中叶以后,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与精制食品消费量的增加大致平行,这表明这类食品的某些成分可能会促进炎症。
精制食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使用一种或多种乳化剂或增稠剂(以下简称乳化剂),添加乳化剂是为了改善食品质地,延长保质期[1]。目前常用的膳食乳化剂按来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产物如卵磷脂;另一种是人工制品,如羧甲基纤维素(CMC)、脱水山梨糖醇单硬脂酸酯、硬脂酸甘油酯和聚山梨酯80 [1-2]。
体外和动物研究表明,膳食乳化剂对肠道炎症和肠道代谢疾病有负面影响[2]。现已发现CMC可促进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的发展,如炎症性肠病[3]和代谢综合征[4]。然而,CMC对健康人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近日,由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INSERM)Benoit Chassaing博士、佐治亚州立大学Andrew T Gewirtz博士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博士James D. Lewis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胃肠病学》杂志上发表了重要成果[1]。
通过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他们证实了大量摄入CMC(一种常见的膳食乳化剂)会损害肠道菌群、代谢组学和肠道屏障,从而可能增加一系列慢性炎症性疾病的风险。
这项研究包括16名18-60岁的健康志愿者,他们没有疾病史或代谢综合征。在实验之前,所有的志愿者都经历了大约80小时的无乳化剂饮食。实验持续了11天,没有志愿者退出。
实验结束后,所有志愿者都遵循同样的西式饮食,食物由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现象学科学中心(CHPS)的代谢厨房提供。饮食中热量的比例是55%碳水化合物,30%脂肪和15%蛋白质。CHPS提供的饮食被认为是健康的,健康饮食指数(HEI)得分为75。
志愿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每天不加乳化剂吃CMC的控制饮食组(n=9),另一组为每天添加15g CMC的饮食干预组(n=7)。所有志愿者每天吃3块布朗尼和3块冰糕,每块含有0或2.5g CMC(总共0或15g)。因此,两组志愿者的基本饮食保持不变,不同的是他们吃的布朗尼和冰糕中是否含有CMC。
实验结束后,两组志愿者的体重都减轻了约1公斤,血糖控制也有了适度改善。除CMC组志愿者血清胰岛素水平中度显著下降外,其他生理指标如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图1C-D)。与对照组相比,CMC干预不影响腹胀(图1E),但CMC干预组餐后腹痛评分明显升高,说明CMC组志愿者腹部不适更明显(图1F)。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所有志愿者肠道菌群的16s rRNA进行了测序。与对照组相比,CMC干预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不够明显,但从第9天开始,CMC干预组呈现出比对照组更大的变化趋势(图2A)。
更重要的是,与对照组相比,CMC干预组的肠道菌群丰富度明显降低,表明其均匀度和多样性有所下降
为了进一步研究CMC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研究人员对第4天和第14天志愿者粪便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测序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MC组志愿者的许多微生物代谢途径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表明CMC诱导的肠道菌群变化可能对菌群功能产生广泛影响。
许多已知的代谢物已被证实参与宿主和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也分析了这些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CMC组志愿者粪便中脂多糖、鞭毛蛋白和李频-2(炎症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然而,从第9天开始,CMC志愿者的粪便代谢组与对照组志愿者有显著差异(图3D)。
食用CMC志愿者粪便代谢组中的一系列微生物相关代谢产物(包括短链脂肪酸和必需氨基酸)。这些变化在3天后明显,并在14天的实验中保持不变,在大约1个月后(第48天)和3个月后(第107天)再次取样时消失。
一系列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和癌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肠道细菌会侵入正常无菌的内部粘液层。
研究人员测量了所有志愿者的肠道细菌-上皮距离。平均而言,对照组和CMC干预组之间的肠道细菌-上皮距离在研究期间没有变化。然而,在羧甲基纤维素组中,有两个年龄较大的男性个体(羧甲基纤维素敏感),其肠道活检显示他们非常接近肠上皮的粘液层。
此外,这两名志愿者的粪便脂多糖水平显著升高(图4D)。粪便宏基因组数据分析显示,两个志愿者的菌群多样性有显著变化。此外,其他指标(如体重、身高、身体质量指数)无显著差异。
流行病学和体外研究证实,大多数膳食乳化剂对人体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有负面影响,因此从肠道菌群角度评价这些添加剂的安全性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首次采用随机双盲人体试验,评价了常用乳化剂CMC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说明我们应重视膳食乳化剂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评价。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ure:科学家如何利用遗传性的癌症风险来开发新型有效的个体化抗癌疗法? (2025-04-28)
- Nature:揭秘大脑免疫细胞中的“守门人”——TIM (2025-04-28)
- 全球前20大制药公司营收最新排名及分析!涉及强生、罗氏、默沙东、辉瑞等 (2025-04-28)
- JAMA:疱疹疫苗防痴呆新证据!斯坦福大学分析10万余人7.4年随访数据发现,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与痴呆风险降低32.7%有关 (2025-04-27)
- Science:新突破!阻断癌症中的EPO信号传导可有效根除小鼠体内的肝脏肿瘤 (2025-04-27)
- Nature子刊:武汉大学张先正团队开发口服基因编辑纳米颗粒,增强结直肠癌的化疗 (2025-04-27)
- 9篇Cell、Nature、Science!系统介绍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代表性研究成果 (2025-04-27)
- 《细胞》:揭秘全新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UCSD团队发现PHGDH或可作为潜在治疗靶点 (2025-04-27)
- Cancer Cell:朱波团队揭示骨转移肿瘤对免疫检查点疗法耐药的新机制 (2025-04-27)
- 中国学者一作Nature论文:绘制转移性胰腺癌转录组可塑性空间图谱 (2025-04-2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