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菌株之战”已经悄然打响 中国人离“酸奶自由”还有多远?

“菌株之战”已经悄然打响 中国人离“酸奶自由”还有多远?

无论如何,适合中国人的益生菌才是好的益生菌!

冷知识,一个成年人体内大约有1.5公斤的细菌,大部分是爱好和平的,少数是捣乱分子,还有一部分是对人体有益的,即益生菌。

经过多年铺天盖地的宣传,消费者对益生菌并不陌生。走进任何一家超市或便利店,在冰柜前驻足。眼花缭乱的牛奶、酸奶,外包装上的标签无一例外地突出活性益生菌。

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益生菌,但是菌种卡脖子了。

20年前,红色瓶子的养乐多以活乳酸菌锻炼肠道为口号走进千家万户。八年间,它卖出了超过150亿瓶。很多人误以为是国产品牌,其实是日本的养乐多。

养乐多在中国人心中种下了益生菌肠道健康的概念。此后,益生菌被添加到酸奶等产品中,实现产品差异化。国内各大乳企相继推出活乳酸菌饮料,如蒙牛优益c、伊利美一天等,里面都充满了活性乳酸菌。

益生菌玩营销新卖点,千亿级赛道隐现。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益生菌产业市场规模已达近2225亿元,且仍处于增长趋势。2019年,中国益生菌产业市场规模为733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增至896亿元,6年年均增速约14%。

益生菌最大的应用场景是乳制品行业。中国保健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发酵乳制品消费规模占国内益生菌市场总量的78.4%,是国内益生菌产业的重要增长动力之一。

如今,益生菌除了添加到乳制品中,还扩展到了很多品类:连锁咖啡COSTA推出了益生菌桃拿铁,喜茶推出了乳酸菌泡泡水,零食包括优哈乳酸菌软糖,Chacha益生菌坚果,Fariz乳酸菌饼干,甚至牙膏都开始添加益生菌。

此外,益生菌也被制成粉末,直接作为功能性补充。近年来,它已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渠道。在小红书里,关于益生菌的笔记超过57万条。标签包括成人、婴儿、宠物、胃调节、减肥、幽门螺旋杆菌等。大部分是益生菌保健品。

然而,万物皆可为益生菌的狂欢背后,却隐藏着隐忧。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目前已批准使用的12个益生菌菌株全部来自国外企业。从进口来源来看,2020年,我国益生菌的主要进口来源是丹麦、法国和美国。

具体企业方面,根据TF证券数据,杜邦(50%)和科恩(35%)是国内最大的益生菌菌种,约占国内整个原料市场的85%。

对此,业界自嘲。如果有一天丹麦、法国、美国停止出口发酵菌种和益生菌,中国可能连一杯酸奶都没有。

所以益生菌类比于酸奶中的芯片,面临着像种猪、蔬菜种子一样被国外企业卡住的窘境。

开发本土益生菌菌株有多难?

事实上,我国益生菌上游产业被国际巨头垄断的局面,从益生菌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形成。虽然益生菌在中国的应用由来已久,如腌制酸菜的乳酸菌、蒸馒头的酵母等,但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蒂赛分离出第一株双歧杆菌还是在1899年。

后来,俄罗斯微生物学家梅奇尼科夫在保加利亚酸奶中发现了乳酸菌,命名为保加利亚乳杆菌,并与长寿联系在一起;日本进一步分离出干酪乳杆菌代替任天,能够抵抗胃酸和胆汁,活着到达肠道,创造了风靡全球的养乐多。

随着对益生菌认识的深入,欧美越来越多的大学和实验室成立专业团队研究益生菌,从而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体系。d到商业化。

反观国内,70年代以前,相关研究几乎空白,相关设备简陋,技术匮乏,只能靠土法,比如引进老酸奶制作酸奶。直到90年代才开始系统研究益生菌,制作乳酸菌粉。美国的杜邦公司和丹麦的科恩公司早在1802年和1874年就成立了。

因此,从益生菌的发现到随后的一系列研发;d、中国没有第一手的优势,导致中国益生菌产业出现了很多技术问题,从前期筛选优质菌株,到筛选出菌株进行疗效评估,再到不同级别的临床试验,最终获批,就像一场马拉松。

以杜邦公司的知名菌株嗜酸乳杆菌NCFM为例。经过40多年的研究,350篇相关论文和3892次临床试验,它被允许添加到婴儿食品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测序的嗜酸乳杆菌。从新西兰酸奶中分离出号称能有效缓解便秘症状的乳双歧杆菌HN019,再从2000多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中筛选出来。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3419次临床试验,它在欧洲得到严格认可。

即使益生菌在通过R & ampd标,为了保持其活性,对生产工艺的严格要求,大型的生产设备,零下18摄氏度的恒温,10万度以上的洁净度,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厂。最终,高昂的成本让小企业负担不起,而大企业又不愿意浪费能源,宁愿花钱从国外进口。

对此,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表示,国内益生菌酸奶使用的菌种和发酵剂几乎被国外企业垄断,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产业化的益生菌非常少,导致益生菌相关产品生产成本高,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适合中国人的才是最好的。

近年来,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兴起,益生菌菌种的研发开始受到重视,行业标准也在多方呼吁。头部企业和高校机构形成合力,益生菌菌种被两家外企围堵的局面开始松动。

虽然益生菌在中国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是业内对益生菌的认识还停留在《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评审规定(试行)》的2003版,简单定义为对人、动物、植物有益的细菌。此后虽有修订,但尚未形成行业标准,导致开发混乱。市面上的一些常温酸奶和乳酸菌饮料以益生菌为卖点,实际上并没有活的乳酸菌,只是糖分惊人。

直到2021年11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首次从行业统筹的角度给出了益生菌食品的定义;首次从行业规划的角度,明确了益生菌食品中使用的益生菌菌种应当符合基于法规的四项技术要求。

此次集团logo的发布,意义重大,填补了行业市场空白,让企业改变无头苍蝇模式,终于有了加大自主益生菌研究和应用的方向,从而推动益生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企业角度看,国内头部乳企在完成上游奶源战略资源的争夺,在下游建立品牌忠诚度后,终于可以腾出手来进行本土益生菌的研发。最常见的做法是成立研发团队、大学或实验室,进行合作,优势互补。

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研发关键功能菌株乳双歧杆菌V9,并应用于欧式烤酸奶。伊利用8年时间自主研发本土益生菌乳双歧杆菌BL-99;光明现有库存5400多株,与江南大学合作实现了乳酸菌的成果转化

中国益生菌芯片制造商金旗生物自主研发的MP108鼠李糖乳杆菌成为国内首个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自主研发菌株。仅人体临床研究就耗时6年,涉及近900人。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从中国婴儿健康肠道中分离出的婴儿毒株,意义重大。

落后的国外研究和专利已经开始在数量上一步步追赶,直到相互赶超。自2000年以来,中国关于益生菌研究的论文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到2018年,中国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中国已经成为益生菌研究的中坚力量。

专利方面,2010-2016年,美国益生菌专利申请量遥遥领先,但2018年后被中国赶超。2020年,中国益生菌专利申请14320件,美国益生菌专利申请6508件。

另外,在本土益生菌的研发中,逐渐意识到国外的菌种从筛选到临床都是基于西方人的肠道微生物结构,不一定适合中国人。而且中国人早年用的多,容易产生耐药性,饮食习惯也和西方不一样。

国内消费者越来越呼吁适合中国人体质的益生菌。《中国益生菌消费认知状况报告(2020)》调查显示,46%的消费者认为国内研发的益生菌更适合中国人的体质。

所以国产益生菌正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专为中国肠道菌群设计的益生菌菌株将逐步取代进口益生菌菌株。

河南乳业龙头花花牛与亿科威菌种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外20余位专家博士合作。经过15年的研发,花花牛益生菌BZ-06,本土菌株,在改善肠道方面更适合中国人体质。光明乳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在菌种研发上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菌种的作用,深挖更适合国人的益生菌。

一杯酸奶的背后,菌种之战已经悄然打响。谁在奔向下一个千亿赛道?

无论如何,适合中国人的益生菌才是好的益生菌!

参考资料:

[1] 《》,前瞻产业研究院

[2] 《》,前瞻产业研究院

[3] 《》,前瞻产业研究院

[4] 《持续复合增长率7.7%,574亿美元的益生菌市场到底有哪些新致富机会?》,新消费内参

[5] 《从粪便到酸奶,益生菌的贴金游戏》,壳牌硬质技术

[6] 《开 卷 ,下一个千亿级益生菌赛道谁在抢跑?》,胖鲸头条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标注“来源:100医学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及音视频资料,版权归100医学网网站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获得书面授权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100医学网”。其他来源的文章均为转载文章。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想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87%的用户都在使用100医疗网APP随时阅读、评论、分享。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