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美国眼科杂志:揭示超大黄斑裂孔内界膜填塞后的裂孔愈合规律

美国眼科杂志:揭示超大黄斑裂孔内界膜填塞后的裂孔愈合规律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马进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美国眼科杂志》发表题为《内界膜充盈的长期连续评估》的研究文章。引入超大黄斑裂孔愈合的研究论文,首次通过改良内界膜瓣填塞治疗超大直径黄斑裂孔取得满意效果,并通过前瞻性长期连续动态随访,揭示了术后黄斑区视觉功能和形态学的独特愈合规律,阐明了改良内界膜瓣填塞技术治疗超大直径黄斑裂孔的手术价值和适用性。

直径超过1000 m的超大黄斑裂孔是公认的难治性黄斑疾病。常规的手术治疗面临很大的挑战,手术往往很难愈合这个洞,因为它太大了。目前各种临床创新和手术尝试(包括晶状体囊和羊膜移植封孔)活跃,大多受创伤愈合影响。选择视网膜上的内界膜组织作为移植物来封闭黄斑裂孔应该是最合理的手术设计,但内界膜填塞后可能出现的瘢痕愈合和术中手工填塞的机械创伤性操作(导致黄斑裂孔底部医源性视网膜RPE损伤)成为了被质疑的主要问题。通过近六年的研究和探索,马进教授的团队创造了一种无需外部机械填塞的改良填塞物。手术中,在气液交换的条件下,借助空气的表面,移动内界膜,使其自然平放在孔内,真正实现了无创内界膜填塞的手术。改良后的填塞物成功应用于超大直径黄斑裂孔的治疗,即使没有惰性气体(普通空气填充)的辅助,术后一周仍达到90%。

马进教授团队历时6年,采用改良内界膜瓣填塞治疗97例特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对术后视功能和形态演变进行了15个月的连续动态随访观察,揭示了其独特的愈合规律和特点,并首次提出了以下三类基于OCT的特大直径黄斑裂孔愈合规律的分类标准:

型愈合:视网膜中央凹外膜(OLM)内的视网膜结构恢复到完全连续性(IA: OLM连续性;IB: OLM不连续)。

型愈合:视网膜中央凹有高反射带,视网膜结构不连续(IIa:部分视网膜层不连续;Ii:所有视网膜层都是不连续的)。

型愈合:视网膜中央凹有囊状间隙,视网膜各层不连续。

在三组不同孔径的患者(A组:孔径900-1000 m,B组:孔径1000-1100 m,C组:孔径大于1000 m)中,孔愈合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Fisher精确检验,Ps 0.05):孔径小于1000 m的患者最终大多能达到理想效果。

图1超大黄斑裂孔患者内界膜瓣填塞前后眼底彩色照片和OCT形态学变化。

通过回归分析,研究人员揭示了术前黄斑裂孔直径、黄斑裂孔愈合类型、黄斑视力和注视稳定性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重要预测因素,并证明了内界膜瓣填塞后的组织堆积不会导致术后中心盲点的任何扩大,残留的内界膜组织不会影响术后视功能的恢复,这进一步为改良内界膜瓣填塞治疗超大黄斑裂孔的可行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至此,马进教授团队首次通过前瞻性长期连续动态观察,揭示了改良内界膜瓣填塞手术治疗超大黄斑裂孔的形态和功能愈合规律,客观评价了该手术的临床意义和价值,为超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翻开了新的一页。该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并发症少,有望成为超大直径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的临床参考方法。

马进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于喜玲主治医师为第一作者。感谢刘以智教授、金玲教授和中山眼科中心Sean教授对本课题的设计和数学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和眼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本论文的唯一单位。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